-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明代急递铺的几个问题.
关于明代急递铺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作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的急递铺肇始于宋,元朝已普遍推广,至明代则成为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的邮驿三大机构之一,且居于首位,日夜不停地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在巩固封建政权中起着巨大作用。急递铺也是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其中不甚明晰的问题诸如急递铺的数量、急递铺的递送手段、铺兵的负担与承充期限等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还订正了过去人们长期认为明代急递铺是马递的误解,而得出了明代急递铺是步递的新结论。并指出急递铺的创立是邮驿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它的广泛设立也有助于商业的贸易,促进沿途经济的交往、文化的融合和风俗的同化。
一
急递铺,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它肇始于宋,迄元朝普遍推开。
宋代,邮驿组织由兵部驾部直接管理。“凡奉使之官赴阙,视其职治给马如格。官文书则量其迟速以附步马急递”[①]。邮驿组织的功用与效应,日益为全社会所关切,分工越细密。一种高速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快速军邮制——急脚递,就在这时应运而生。这种急脚递,有步递,有马递,有急脚递。急脚递最快,日行四百里。递铺之间相距不一,有10里,有20里。但据说,这种快递只用于战争时期。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又有一种金字牌急递铺,如同古代羽檄一般,速度更快,每天可行五百里,专门递转皇帝下达的紧急军务。金国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设有都提控急递铺兵[②]。
元代,国家疆域广大,“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邮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毕举”[③]。急递铺的作用极为显著。元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户内,签起铺兵[④]。至元九年(1272年),有人上疏说:诸路急递铺名,不合人情。急者急速也,国家设官署名字必须吉祥者为美,宜更定之。遂更为“通远铺”[⑤]。于是,后来又称急递铺为“通远铺”。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完成统一大业,复兴社会经济,在南征北战、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于邮驿事业亦看得十分要紧。治水,开山,修路,造桥,备马匹,置车船,一方面承元旧制,一方面有所创新。于洪武元年(1268年)正月二十九日,同时并“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⑥]。后来,又分别在两京和各州县设立急递铺总铺。水、马站,洪武九年改为水马驿。水置船,陆用牛、马、车。
急递铺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为明代邮驿三大机构,日夜不停地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服务,在巩固封建政权中起着巨大作用。也是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可惜,《明实录》、《大明会典》等主要史籍,对于急递铺的情况缺乏完整的记录。有些问题说得比较清楚,有些则不甚明晰。例如:它的数量与递送手段、铺兵的负担与承充期限等,或是根本未予涉及,或多语焉不详。以致后人不能明其全貌,有的甚至造成误解。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勾画和研究。本文试就前述几个问题,略叙己见。不妥之处,敬希赐正。
二
急递铺的数量与分布,事关其在明代邮驿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其数量又与铺距不无关系。
有人说:“高皇帝(明太祖)混一区寓,幅员万里而遥,遐迩相联,将命之臣,奉公之役,趾日错于道而不休。自京师设会同馆外,每于边腹郡邑,村镇要会处所,设立水马驿、递运所,司递转运之役,所关军国机务最急”[⑦]。又有人说:“驿递者,国之脉络,不容壅滞者也。故在国初(明初),水马驿栉比蔓绵,恒处于有余”[⑧]。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兵部》言:“凡邮传,在京师曰会同馆,在外曰驿,曰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
以上都只提到水马驿、递运所。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五《驿传一·水马驿上》、卷一四六《驿传二·水马驿下》、卷一四七《驿传三·递运所》,分别胪列了分布在全国各府州县水马驿、递运所的名称与数目。水马驿总计1032处,递运所146处。该书卷一四九《驿传五·急递铺》,却只寥寥数语,铺名、铺数,一概全无。《元史》、《永乐大典》编修于明初,二书对元代水马驿的名称与数目,记载甚为详备,唯独对元代急递铺的名目是空白。可见《明实录》与《大明会典》的做法,也是本于“明承元制”[⑨]。
汉制,每30里置一驿。唐与汉同,全国共有水、驿1639处。宋代,对驿站之间的距离做了更新,改为60里置一驿,不如汉、唐那般稠密。而其急递铺的建制,为10里,或25里,设一铺。从里距看,急递铺多于水马驿,应属无疑。
元朝建国以前,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下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铺驿”,急递铺自是广泛建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进一步在元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降九品铜印,设提领三员”,以加强对急递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