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的《南词引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而复得的《南词引正》.doc

失而复得的《南词引正》   昆曲是中国戏坛上的一朵奇葩,以前只知道盛开600多年,是从明嘉靖年间的魏良辅一举确立“水磨腔”算起。但是,这个约定俗成的昆曲史结论,却由5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被推翻了。   1960年时,失踪数百年的《南词引正》重新浮出水面,文中记载:“腔有数样,纷纭不类……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铁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这段姗姗来迟的文史资料,历经将近500年的接力传递,最终失而复得,尽显昆曲同仁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令人感动的赞歌。   魏良辅撰述   当魏良辅改良昆曲功成名就的时候,一定鲜花簇拥、赞誉蜂拥,可以任凭他怎样口无遮拦地高谈阔论,都会让人信服。但他没有独享改腔成果,而是大度地向世人宣布――   在数腔争雄之际,他说“惟昆山为正声”,掷地有声地确立了当时昆山腔至高无上的地位。是魏良辅的慧眼独识,才使昆山腔交上脱颖而出的好运,最终成为“百戏之祖”。   他大致勾勒出一部简明的昆曲发展史――昆曲雏形为“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明初已经有了昆山腔。通过魏良辅的实话实说,说明了昆曲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完成了昆曲改良,这是何等的谦虚和低调!   这段文字中,三次用“善”(善作古赋、闻其善歌、善发南曲之奥),一次用“精”(精于南词),特别推举了千墩(今昆山千灯)顾坚对于昆山腔的开创性贡献。人说同行必妒,但后人魏良辅对先贤顾坚的崇拜跃然纸上,读来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顾坚身居千墩,为了切磋昆山腔,不顾“三十里”之遥,常去江南巨富顾阿瑛创立的玉山雅集中,与大家名士屈膝谈艺,切磋订曲。在继往开来的曲友中,魏良辅不惟名门,只重贤良,把创立昆山腔的功臣定格在顾坚身上是难能可贵的。有了魏良辅的肯定,才使这位小镇曲家一跃成为昆曲的“开山鼻祖”,难以撼动顾坚在昆曲发展史中的领衔地位。   文征明抄文   魏良辅写就《南词引正》后,由于专论昆曲演唱,言简意赅,拨乱引正,制定了规范的演唱规范,所以立刻引起了曲坛的追捧,成为引领曲坛健康发展的权威文献。但由于魏良辅是一介草民,没有条件刻印,所以只能在一些知音圈中抄赏。   当时的苏州已是昆曲的发祥地,一些才子佳人都以吟唱昆曲为雅事,常常相聚评曲,乐此不疲。以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四大才子”为代表的吴中文人,由于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只能移情别恋,爱上了书画曲文,以示高雅追求。其中文征明(1470―1559)不但精通唱曲,而且还擅长绘画,尤精蝇头小楷,为他日后抄文留字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夏天,江苏金坛榜眼曹大章在曲友吴昆麓(常州文人)家中发现了《南词引正》,读后十分欣赏,并欣然为之作跋,意在隆重推举这篇大作。曹大章称昆曲“情正而调逸,思深而言婉,吾士夫辈咸尚之”。他还赞赏魏良辅“善发宋元乐府之奥,其炼句之工,琢字之切,用腔之巧,盛于明时”。极尽美言,给予好评。   当《南词引正》的抄本传至文征明手中时,由于他痴迷昆曲,自然爱不释手,决定用他秀美的小楷,原封不动地重抄一遍,以加深印象,才留下了这篇经典文论。   但当时在曲坛上流行的并不是原作《南词引正》,而是已作删减并改名为《曲律》的抄本。可能有人认为《南词引正》中的那段史料存有争议而弃之不用。但曲坛上自有识货人,把《南词引正》的抄本视为正宗。文征明独具慧眼地抄写了《南词引正》的原文,终于留下了这篇为昆曲源头精英树碑立传的文论。   张丑收集   张丑(1577―1643),江苏昆山人,善鉴赏,知书画,是一位泰斗级的收藏大师。认为审看作品时,首先看其精神气质、创意构思、笔力功底,再看有无皇家印记、名人题跋,还要看纸质、纸色等形态特征,然后才能判定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   张丑学识渊博,毕生致力于书画研究,成为明代后期集书画收藏、鉴赏、著录于一身的文坛领衔人物。他又勤于动笔,随见随录,采编了大量他认为具有收藏价值的经典作品,形成了日后影响深远的《真迹日录》。书中不仅编进了著名画家的许多珍品,而且还收有许多独具魅力的书法作品。非常幸运的是,书中竟然收进了文征明抄录的《南词引正》,使这篇在中国昆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论能在500多年后被人发现。   因为张丑是书画家不是戏曲家,所以他不太可能会注意到由于《南词引正》中写有昆曲史的文字而选入《真迹日录》,而是主要看中了文征明的书法艺术,那篇《南词引正》的小楷抄本字体娟秀灵动,让张丑一见钟情,便收录进他的《真迹日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张丑生于昆山,就特别重视收集与故乡有关的艺术作品,因为文中带有昆山内容,当然收进了他的编著。   全靠张丑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