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二).doc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二)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在影像技术大行其道之前,它一直坚持以密线的木刻版画和石印画的形式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仅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42年到1901年),它所刊登的图片就多达一百多万张。《伦敦新闻画报》可谓一座广泛记录那个时代的世界级图画宝库。   自创刊之初,《伦敦新闻画报》就密切关注万里之外的中国。那时的大清国正好赶上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封闭颟顸的“天朝上国”开始在洋人的炮火下变得摇摇欲坠。因此从一开始,这份英国图画报刊就连续刊发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的图文报道。只不过,当时作为插图作者的画家大都从未到过中国,所依据的几乎都是二手资料,一些图文存在明显的错误。   但这种报道局面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从1856年开始,《伦敦新闻画报》开始往中国派遣特约画家兼记者。从那时起,清朝末期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等,都有该刊特派画家兼记者发来的现场目击报道。英国国内对于中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这一时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插画一睹为快。   特派画家们发回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一手图文报道。他们不仅记录发生在中国的重大战争事件、各国官员们的外交往来,还特别关注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纷杂细节。整理和编译这些珍贵材料的浙江大学教授沈弘评价说,“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是别处难以找到的珍贵史料。由于前后延续一百多年,其对中国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从1857年至1901年,《伦敦新闻画报》曾经向中国派遣了至少六位有案可查的特约画家兼记者:沃格曼(Charles Wirgman)、辛普森(William Simpson)、普莱斯(Julius M. Price)、伍德维尔(R. Caton Woodville)、普莱尔(Meton Prior)和肖恩伯格(John Sch nberg)。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除了上千张珍贵的现场速写和图像资料,这些特派画家们还普遍留下了多达几十万字的文字记载和报道。它们代表了当时西方新闻界对于晚清历史的记述和观点。这些画家们所提供的众多历史细节描写,也为后人再考察和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和可靠的参考视角。(曾鼎)   《伦敦新闻画报》第14卷,第367号,1849年5月5日   1849年,在虎头门寨的会谈   英国特命全权公使文翰与清朝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徐广缙之间的会谈插图。会谈时间是当年2月18日,地点是停泊在虎头门寨后面一条小河上的中国官船内。根据《伦敦新闻画报》记者的回忆,在船上寒暄了一小时之后,总督请公使一行去旁边的船上进餐。宴席由令人吃惊的88种菜肴组成,包括著名的奢侈品燕窝和鱼翅。中英双方的此次会谈进行了很长时间,其内容肯定“非常重要”。但会谈的结果在当时没有透露,后来才得知,话题是关于广州城对外国人开放的问题。   《伦敦新闻画报》第240卷,第687号,1854年4月7日   1854年,英国剧院里的中国杂技   中国杂技剧团在英国德鲁里巷剧院里上演的“飞刀”节目。在这个中国杂技剧团到达欧洲之前,已经有横跨大洋的杂志作了一些预告,称这种来自东方的表演将是一个奇异的新剧种。《伦敦新闻画报》将“飞刀”表演绘制成版画刊印。一位杂技演员站在一块门板的前面,而另一位杂技演员向他投掷尖锐的匕首,匕首穿透了接近他耳朵、喉咙、头颅、双手和手指间的空隙处的木板。投掷者的动作轻松而稳健,百发百中,其击中目标的惊险程度足以激发观众最大限度的惊愕。插图的效果令人震撼,远胜于任何形式的口头或笔头描述。   《伦敦新闻画报》第30卷,第852号,1857年4月4日   1857年,中国的刑罚   大清律法长达1557个条款,英国人认为它以野蛮著称。总的来说,当时中国的刑罚极为残酷,并且与相应的罪行根本就不成比例:只要出一丁点的差错,一位官员就会被贬职、放逐,甚至被剥夺所有的财产。《伦敦新闻画报》在这一期中绘制了多张有关中国刑罚的版画插图,它们从一系列绘制精美的彩色图画中挑选而来。这些图画绘制在卷烟纸上,并被装订成一个小型对开本,由一名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从广州带回英国。   这张插图表现的是当时大清国新近采用的处死罪犯的一种手法,即一种使用铁环的绞刑。这种刑罚极其残忍。犯人被捆在一个十字架上,刽子手用一根杠杆逐渐绞紧套在犯人脖子上的铁环,直到他眼、鼻、耳、嘴等七窍流血而亡。   《伦敦新闻画报》第32卷,第909号,1858年3月20日   1858年,在中国的战争:军事辎重队   中英两国进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时期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