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同之际吴中学者一个交际群落.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咸同之际吴中学者一个交际群落.doc

咸同之际吴中学者一个交际群落   一   咸丰十年(1860)是清帝国内外交困的一年,南有太平天国的腹心之患,北有八国联军的悍然入侵。这一年的二月至四月间,太平军相继攻下杭州、丹阳、无锡、苏州,兵燹所至,生灵涂炭、栋毁梁摧之余,汉学腹地吴中一带也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不仅学者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化,江南三阁以及故家藏书也多付劫火,文化、学术均遭受重创。关于这场灾难,冯桂芬称之为自建炎四年(1130)金兀?X之乱以来七百三十年未有之大劫,其惨烈可想而知。常熟旧山楼主人之一的赵宗德,于同治二年(1863)返乡,路经昆山,在给友人张星鉴的一封信里这样描绘了一幅大乱之后昆山的景象:   昆邑前借夷鬼之力攻复,故遂据以为功,城中半为鬼穴。客夏由沪返虞山,道出马鞍山下,卢井萧条,荆榛蔽野,昔日?a?_之地,皆已鞠为茂草。怪鸟啁哳,人声阒然。埤?又?间,时有数鬼聚语,每一謦咳,声如枭鸣。水流绿腻,风来皆腥,极目苍凉,(殆)非人境。西过巴城湖,远望断苇丛筱中,始渐有炊烟扬起。虞邑附郭五六里间,其荒凉与昆邑略同,乡市遭劫稍轻,濒海或偶有一二完善之地。东皋所留仅有一树一石,旧时闷巷,模糊莫辨。总宜老屋及贞寿堂基,间架尚存,惟四无邻居,虽修葺完固,亦非住所矣。山中古寺,如维摩、普仁,均?L石无存,山峰、破山,仅留数椽。城中昭明读书之台,言子弦歌之里,靡不毁弃净尽,千年遗构,荡焉如扫。时遇相识,执手?骼剑?并无一语。伤哉伤哉,劫何酷欤?   这大概要算是描绘吴中乱后景象最沉痛的文字之一。据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同治二年四月十三日,江西南赣镇总兵程学启、洋人总兵戈登带领洋枪队围攻太平军,由水路攻下正义镇。十五日,攻占昆山、新阳县城。同治三年二月初一,溧阳太平军守将吴人杰以所部一万五千人降。此札当作于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宗德此札摹画昆山战后惨烈图景,不啻一篇沉痛的纪实文。常熟、昆山号称富庶,而战乱造成的残破着实让人触目惊心。收信人张星鉴(1819-1877),字纬余,一字问月,号南鸿,新阳(今昆山市)人,是吴中经学大师陈奂的弟子,著有《国朝经学名儒记》、《仰萧楼文集》等,曾长期流寓在京。赵宗德、赵宗建兄弟与星鉴交情极好,昔日曾一同登山临水,泛舟尚湖,谈论诗书,如今故乡残破,宛若鬼都,回首往事,不禁有泡影薤露之感。另一位吴中学者张瑛曾为顾千里之孙顾瑞清写过一篇传记,结尾处抑制不住内心的沉痛,感叹道:   呜呼!自庚申之变,大江以南藏书画毁于兵燹,一时老儒宿学,皆流徙江湖,迄无乐土,甚者遭难穷厄以死。以余所知,如长洲马钊、元和陈君克家以殉难死,太仓季君锡畴、长洲陈君奂以老病死,幸而存者,如太仓叶君裕仁、吾邑王君振声,皆遁迹江北,余亦频岁奔走吴、越,家室播迁,书卷灰烬,方约二三同志,俟东南稍平,相率入山,闭关著述,而君不及待。嗟乎!不特良友丧亡为足悲悼,而使吾郡失此读书种子,文献无征,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张瑛此文,不是只为一人哭,而是为一郡读书人哭。对吴中学术来说,陈奂于同治二年六月病逝意义重大。他是江沅、段玉裁弟子,又与高邮王念孙为忘年交,巍然为一代经师,他的去世标志着吴中汉学一个时代的结束。李慈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吴中陈硕甫先生已于六月间捐馆,江南经术尽矣。”也隐含着这样的感慨吧。其实陈奂的一生都在为吃饭忙碌,或入幕,或课塾,奔走不暇,“著书都为稻粱谋”在此时已变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那么吴中学术的传人们是跟随着原有的学术惯性前行,还是应时而变,寻找新的学术契机?这实际上是关系到近代吴中学术能否近代化的一个关键。   二   以陈奂为中心,由他的弟子组成了一个笃守汉学师法的学术圈子,成员包括管庆祺、丁士涵、马钊、费锷、张星鉴、李善兰、戴望等人。不久前田家英所藏清代学者手札汇编成《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一书(以下简称《书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一座富矿。其中收录了二十位学者致张星鉴的书札三十通,还有其他学者的手札多通,对我们了解陈奂弟子交游圈以及与当时其他学者的交游很有帮助,本文即以这批书札为基础,以张星鉴为中心,尝试复原这个交际群落。   张星鉴未能如前辈一样专治一经,其书斋取名仰萧楼(即崇仰萧统《文选》),与吴中的治经传统就有些貌不合、神亦离,但星鉴的汉学立场十分坚定。他曾激烈地批评汉学的敌人方东树:“舍本逐末,而口舌是争,汉与宋自多?I格矣。甚矣,方氏之不思也。”其实在吴学内部,陈奂的弟子们普遍对汉学衰微的现象表示了担忧。曾多年不下楼、精研《集韵》的丁士涵就对张星鉴说:“自此经学亡而道学兴,风会转移,抑不尽由人力也。”与丁氏并称“吴下三之”的陈倬也有类似的感受:“当代名流,谈经日下,趋向稍殊,不敢与人交接。窃谓汉儒之学,至嘉道而大明,后贤恪守师承,自可宗风不坠。乃今之学者,辄思突过前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