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胡秋原+王晓波】“保钓”早年,那些人和事.docVIP

【胡秋原+王晓波】“保钓”早年,那些人和事.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秋原+王晓波】“保钓”早年,那些人和事.doc

【胡秋原+王晓波】“保钓”早年,那些人和事   WHO IS IT 胡秋原(1910-2004),台湾资深“立委”,首位在媒体上就钓鱼岛主权之争作出回应的学者;王晓波,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因保钓遭台大解聘。   8月15日,香港保钓人士成功登上钓鱼岛。至今,发起于1970年的“保钓运动”,已经绵延了43个年头。   蒋介石看到登岛照片,叹息道:“他们也是为了爱国呀!”   钓鱼岛(港台地区称钓鱼台)忽然某日变成一块让日本垂涎不已的奶酪,源于1968-1969年间,在其附近海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   1970年8月10日,日本外相爱知揆一在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会议上声称,尖阁群岛(日方对于钓鱼岛的称谓)属于日本。   消息传到台湾,资深“立委”、著名爱国学者胡秋原,在自己创办的《中华杂志》9月号上,发表了《既得“冲绳”,又望“尖阁”》的时事短评,首度对钓鱼岛主权之争作出强烈反应:   尖阁群岛只是日本人对我国钓鱼台列屿之改称。钓鱼台群岛是我国陆地延伸出去的大陆礁层上突的礁屿,它本身就是大陆礁层的一部分。琉球群岛近海有一条很深的海槽,使其与大陆礁层之间截断,故根本无大陆礁层可言。日本尚未正式收回琉球,而他就要主张大陆礁层权。   同期还刊出了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及海洋地质学家马廷英教授有关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的权威资料。   杂志面世后,首先响应的是台湾渔民,基隆渔会的理事长张石角呼吁:“钓鱼台是我们的。”因为他们早已在岛上搭了草棚,凿了井,建了推车轨道,而如今日本的海上保安却要取缔这些设施,并用水管驱逐他们。   紧接着,台湾《中国时报》摄影记者姚琢奇一行4人,以及十几位渔民和水产学校的毕业生,于1970年9月2日晨登上了钓鱼岛。   此时,岛上已有一块木质铭牌,上面用日、中、英三种文字写着:“尖阁列岛为琉球列管,任何人不得侵占,否则将依法处置。” 姚琢奇一行按照预定计划,在一根事先准备好的5米多长的竹竿上,插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宣示了主权。并在一块岩石上写下了“蒋总统万岁,中国时报”和4名记者的名字。   9月4日,姚琢奇一行登岛的报道在《中国时报》首发后,台湾岛内反响强烈。台湾“外交部长”沈昌焕拿着此报去“总统府”告状,蒋介石看到登岛照片是经常给自己拍照的姚琢奇所摄,叹息道:“他们也是为了爱国呀!”   对于民间的保钓言论和举动,台湾当局选择了沉默。亲历当年“保钓运动”的台湾东吴大学前校长刘源俊回忆说:   “保钓运动初期,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是自动自发的。他们从《中央日报》(海外版)及《中华杂志》上得知,日本意图侵占钓鱼台意图割让我国领土之事实,而台湾‘外交部’却表现软弱,委曲求全。”   “在美国,3个人在路上走没人理你,3个人拿块牌子在路上走,电视台就来了”   《中华杂志》1970年11月号上,发表了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王晓波(笔名茅汉)和政治研究所的王顺合写的《保卫钓鱼台》一文。王氏引用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告全国同胞书》中的名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敦促台湾当局表明立场、采取行动。   当时正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的胡秋原之子胡卜凯,看到了昔日同学的这篇文章。胡卜凯曾回忆说:“那年(1970年)11月7日,我收到父亲寄来的《中华杂志》,看到晓波兄的文章,这才第一次感到我们这些留学生不能袖手旁观。正好11月中旬‘大风社’开例会,我便把这篇文章拿给大家看,号召大家为保钓做点事情。那时候台湾正是白色恐怖时期,台湾地区留学生都是乖孩子,能想到的办法无外乎写请愿书,但来自香港地区的物理系学生沈平把我们好好奚落了一顿。他在美国读的是本科,比我们都有经验。他说:‘你写请愿书,人家大不了回你一封信就没了下文。一定要上街游行。在美国,3个人在路上走没人理你,3个人拿块牌子在路上走,电视台就来了。’当时正值美国反战运动进入高潮,我们都受到了影响,便同意了沈平的建议,决定组织一次全美留学生保钓游行。”   1970年12月16日,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留学生首先成立“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随后,威斯康星、纽约、芝加哥、华盛顿、耶鲁、宾夕法尼亚、康奈尔等大学的留学生相继成立保钓组织,并于1971年1月29日和30日,在美国东西两岸分别举行示威游行。随后,保钓运动迅速辐射到加拿大、英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但是,这一行动却不为台湾当局所喜,留美的台湾学子被指“与匪唱合”。在这种情况下,著名旅美学者杨振宁、陈省身和赵元任发动523人联名致函蒋介石,表达了他们“身居海外,心怀邦国。事关国家大计,不忍缄默”的心声。   迫于舆论压力,1971年3月19日,台湾《中央日报》发表了此函全文,同时刊出了“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代复函,表示“寸土片石绝不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