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的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的变迁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交通通道的变迁 第一节:历史时期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先秦时期中国境内的主要交通路线 (一)原始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路线臆测 相同或相似文化遗存推断: 东西向:渭河流域沿线上下、两河交汇之地、济水一带至海。汾水流域 内蒙古高原 汉水、淮河支流 南北向:西安至延安。其余? 二、三代都邑与交通 (一)有关交通记载:《史记》:“劈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至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夏本纪》:“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尚书》:“禹娶涂山” 。 夏商周的频繁迁都 禹 :平阳(临)、安邑(夏)、晋阳(解虞)、启:钧台(郑密) 相:帝丘(濮阳)。太康、桀:斟寻。 商代:契至汤八迁: 蕃(滕)砥石(宁晋)商、商丘、东都(泰安)、邶(汤阴)亳。 汤至殷五迁其都。 嚣(荥阳)、相(黄)、耿(河津)庇(鱼台)奄(曲阜)。 周人一再迁都。邰、戎狄之间、豳、周原、犬丘、丰、镐、雒邑。 迁都所反映的三代交通形势 夏代伊洛河黄河以南的交通、商代黄河下游南北道路接济水通山东。 周人向东发展,交通体系化,网络化。 周原至丰镐、雒邑、孟津、朝歌。 (史念海:《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横贯南北的交通道路 关中至汉沔、秦蜀交通线、吴越交通线、燕赵至河南等 纵通东西的交通 关中至齐鲁 ,巴蜀至吴楚等 总体特点:水路为主的格局(禹贡九道和人工河道),山路多沿河开凿栈道。 秦汉时期中国统一交通的形成 交通制度确立,车、道、等级出现。 驰道、直道、栈道格局形成。 从关中到洛阳、齐鲁一带东西交通成为全国重要交通干线。 西南地区的交通得到发展,全国交通网格局形成。长江中下游到岭南的几条道路形成。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魏晋时期交通通道的扩展 四、隋唐时期水陆交通的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于利用 驿路驿站与栈道的完备 漕运通道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变迁 宋元以后西北沿路的衰落与南方路线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的交通格局变迁 北方环境恶化导致交通通道废弃 海外贸易和技术条件下海上丝路繁荣 元代横跨欧亚大陆桥的邮驿、站赤 明清以来交通格局形势 明清驿所干线 郑和下西洋的各国交通 海禁下的海路交通 大运河依然发挥作用 近代以来东南沿海铁路交通的出现和内河航线的开辟(1876年,淞沪铁路) 第二节 大运河的开凿利用与中国传统社会 一、春秋时期的运河 四渎:江、河、淮、济 楚:荆汉运河(子胥渎)巢肥运河 吴国:堰渎(太湖到长江)、胥浦(杭州湾至太湖)、江南河(苏州、江阴)、邗沟、菏水(泗水、济水)。 东南运河大致有了雏形。 齐国:淄济。魏国:鸿沟(颖水、黄河)。 形成了以鸿沟为主体的北方运河体系。 二、秦汉以渠为主的运河开凿 秦开灵渠:兴安运河。湖南(湘江水系)与岭南(漓江) 汉代的漕渠:东起潼关,西至长安昆明池,沟通黄河、渭河、灞水、浐水等水系。 三国时候开凿新的渠道,魏晋时期多有修缮。 三、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开凿原因: 1、贯通中国的运河开凿的基本条件具备 2、粮食问题。 3、加强东北边防。 4、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隋唐大运河基本走向见下图: 开凿的具体过程 广通渠、疏通邗沟山阳渎(大兴城、黄河)。 通济渠1000余公里。(四、山阳至板渚) 永济渠1000多公里(六北征高丽) 重修江南河(余杭至京口)。 洛阳为中心,沟通两大平原、五大水系、九省市2700多公里。 唐宋政治生命线、交通命脉。 四、元明以后运河的改道 宋代立国河南,运河西端废弃。 河流成积泥沙,汴河湮废,中段受损。 北方 战争不断,北端不能完全通航。 国都北迁,运河迂回曲折,需要漕运京师。 基本走势:京杭大运河 北京到直沽(通惠河,通州运粮河)、御河(天津 临清)、会通河(临清 东平)、济州河(大清河、泗水)、南段(济州、淮安)扬州河(至扬州)、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1500余公里,裁弯取直,沿岸经济都会形成。 明清承袭,只是加固河堤,使黄河与运河范离,避开黄河和泗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淮南运河水道废弃,海轮运输试行,光绪年间1900年废止漕运。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种桑、缫丝纺织的国家。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陆上国际交通线,曾长期以中国丝绸运销欧亚为大宗。因而,自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次将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的交通干道称为“丝绸之路”后,这一名称就成为古代中西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专称。所以,“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是“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