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郎及其伙伴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大郎及其伙伴们.doc

唐大郎及其伙伴们 缘起   《小团圆》就快收尾,张爱玲已经在交代主要人物的结局了:女主角九莉深爱的电影艺人燕山移情别恋,要跟一个小女伶雪艳秋结婚。婚后,小夫妻俩还去一家报社拜客……   读罢《小团圆》前言宋以朗所示其父与张爱玲的往来书信,可知此书不纯然是虚构,毕竟倾注着作者大量的生活实况。假如真实世界里,燕山的原型真是桑弧,那他虽说与京剧旦角白玉薇、跳舞皇后管敏莉都曾传出过婚约,最终却在一九五一年,迎娶了演艺界的圈外人戴琪。想来,这便是作者为避嫌而作的“技术处理”。而相对来说,我更瞩目于那家报纸。因为作者的描述颇堪回味:“还剩一份改良小报,有时候还登点影剧人的消息。”   舒?N《话说上海“小报主人”唐大郎》(《人物》1988年第4期)说:“解放后,上海小报早列入‘精神污染’之列而被‘一刀切’了。”他的说法至少在细节上并不准确,因为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间,上海还新办了两份改良小报。其中之一的《大报》创刊于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亦报》则稍微晚些,于同月二十五日创刊。一九五二年春节后,《大报》并入《亦报》。从此刻起,便真的只剩一份改良小报了。   传统小报由都市文明孕育而生,是市民喜闻乐见的读物,只是大多也沾染了不良习气。可名义上虽是小报,形式上也相差无几,而在唐大郎主持下,《亦报》已拥有众多主流作家的参与,内容上既有趣味性,又不断地回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兼具思想性。   鉴于唐大郎的作品,至今结集的唯有香港《闲居集》一部,有关《亦报》的编辑、约稿、社址、报眉以及笔名之类的种种秘辛远未揭晓。一晃眼,六十多年光阴匆匆远去,也该到了拂去尘埃,探个究竟的时候了。 唐大郎和龚之方   黄裳日后评论说,《亦报》彼时彼刻能刊登知堂的文章,也是需要点胆识的。毫无疑问,除了才华横溢,唐大郎正有着超卓的胆识。   唐大郎原名云旌,笔名高唐、刘郎、定依阁主人等等,嘉定人;龚之方原名芝舫,浦东人。这一对老搭档,在抗战胜利后创办《光化日报》、《大家》时,便与张爱玲开展过密切的合作。不过龚唐之间的首次接触则远早于此。   唐大郎年轻时在外滩中国银行任职,由于业余时间经常替报纸写稿,他备受上司斥骂、同事讥讽,于是一怒之下挂靴而去,径直加入《东方日报》当编辑。魏绍昌介绍说:   这是一九三二年的事,大郎在《东方日报》写诗文之外,兼编第二版,从此他开始走上专业报人的道路,以写作事业终其一生,笔直地走了四十八年,再也没有回头。《东方日报》第四版是电影专栏“开麦拉”,编者就是有“龚满堂”之称的龚之方,因为他为戏院写的海报广告,号召力特强,可以稳卖满座,故有此称。大郎与之方在此报共事之后,再也没有分手。(《唐大郎逝世周年祭》,《浦江漫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此前不久,龚之方用彩纸印刷,办过一张专门谈论电影和电影界动态的小报,取名《开麦拉》,应是《东方日报》专栏的前身。   而关于自己早年的投稿生涯,唐大郎日后也有追述:   我在小报上投稿的时候,还不满二十岁,后来一直替冯梦云办的《大晶报》写,写了几年,也没有拿到过稿费,但冯梦云是捧我的,我写的文字、打油诗,乃至屁都不如的小说,他都会替我登上去,常常写信来叫我不要中断写作,连续地写,就可以成名。   那时我一早起身,就到外滩去买所有的小报,一面看一面走,走到宁波路如意里口的牛肉面摊头上吃面,一面吃一面还是看小报,这样过了几年,忽然成了一个小报专门职业的人了。   因为我是投稿出身,所以当我每次做一张小报编辑的时候,总是特别注意投来的稿子,《亦报》特约写作的人算得多了,但我还是尽可能录用外稿,二三版的编者,他与我意见相同,很希望《亦报》的读者都成为《亦报》的作者,读者诸君,你们何不来试试看呢?(《高唐散记?投稿出身》,《亦报》1950年7月5日第3版) 老领导夏衍   两份新改良小报的创办,都与接管上海文教工作的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夏衍息息相关。翻阅夏公的回忆录《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94页),此前的五月中旬在北京,周恩来总理向其传达了党中央对旧文艺工作者的总方针:凡是愿意留下来的,爱国的,愿意为新中国工作的人,都要团结,都要争取。来沪之后,夏衍便照此贯彻。   从某种意义上说,夏衍是小报文人的老朋友。抗战前,陈灵犀主编《社会日报》时,曾刊登过夏衍等左翼新文学作家的作品;想当初唐大郎也是该报的常客,在上面几乎日日写其《高唐散记》(这专栏名后来也在《亦报》沿用)。两人就此认识。抗战胜利后,夏衍从重庆返回上海,此时唐龚正主编《海风》周刊,与身为上海地下党文艺工作领导人的夏衍关系更为密切。夏本人也在《海风》上露面,化名撰写反对内战的文章,甚至因此被人告发,《海风》遭勒令停刊。其间唐龚还以各种形式为夏公提供帮助,如借地方开地下党会议之类,彼此间建立了默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