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民众自发抗战的一面旗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海民众自发抗战的一面旗帜.doc

淮海民众自发抗战的一面旗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开始,在此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无数爱国志士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发动、率领民众与日寇进行殊死决战,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正气歌。陈百川先生,就是这无数爱国志士中的一员,可谓是淮海民众自发抗战的一面旗帜。   从办学启民到办学抗战   辛亥前,从日本学成归来的陈百川,抱着一腔热望回国效力,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但昙花一现的辛亥革命,使他处境维艰,壮志难酬。之后,世界列强侵华丑剧愈演愈烈,国内军阀热衷混战,祖国命运日趋危殆。面对此情此景,百川先生几经深思,几经探索,终与当时许多志士仁人一样,决心通过继续办学来启发民智。到“九?一八”事变前夕,年过花甲的百川先生,更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办学上,于是一所新型的私立小学在陈楼正式创办了起来。小学成立初,有初小一至四年级两班复式,到1936年,又添设一班高小。   “九?一八”事变后,百川先生不仅自己经常给学生讲国家大事,讲爱国家、爱民族的道理和故事,还督促全体教员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热情高涨,百川先生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响应,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到群众中大讲抗日道理,大唱抗日歌曲,宣传队走村串户,甚至深入到伊山街商店宣讲、募捐,支援抗日前线。百川先生每天晚上还坐在收音机旁,叫孙儿陈吉余把新闻记录下来,第二天乘着村里人在树荫下休息的时候,亲自把战事新闻念给乡亲们听,鼓舞乡亲们的抗日热情。他还运用在地方上的影响,邀集地方各阶层人士捐款抗日,他自己一次就带头捐献抗日款50块大洋。在百川先生的号召影响下,许多师生都以百川小学为起点,走上了抗日卫国道路:武永嘉、陈云山、陈吉余等百川小学走出来的同志,都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打响射向日寇的第一枪   1939年农历“二月二”,这是继元宵节后又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灌云农家却一反过去把嫁出去不久的姑娘接回娘家团聚的习俗,都在村里担心刚侵入灌云地区的日本鬼子前来“扫荡”。陈楼村民也不例外。俗话说,越怕鬼,鬼越找上门。早饭刚过,陈楼村民就望见一帆河西马圩等村起了火,村上的一群年轻人飞快地把日寇下乡“扫荡”放火的消息传给了年逾六旬的庄主陈百川。老庄主听后沉思片刻,便果断地说:“大家跟我来拿枪拿子弹。”话音刚落,全村便沸腾起来,青壮年摩拳擦掌,雀跃欢呼:“打鬼子去!”接着陈百川便把家中收藏的十四支长枪、两支盒子枪、一支手枪和一些子弹分发给青壮年乡亲,自己提着一支手枪和30多名乡亲一起,迅速在一帆河渡口东岸埋伏下来,时刻准备给前来“扫荡”的日军以迎头痛击。   陈百川率领的这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刚埋伏不久,就透过河西岸堤上的树丛隐隐约约望见一队日军向河堤飞奔而来……300米……200米……100米……待日军接近西岸渡口时,陈百川与乡亲们齐发一声喊“打!”子弹便飞梭般地射向对岸,日军纷纷中弹倒地。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会在此小河边受到阻击,惊惶中慌忙伏地开枪还击。战斗时紧时松,一直打到傍晚,日寇渡河扫荡的企图没有得逞。最后在陈楼东边曹庄、徐庄、德兴等村“团练会”群众武装的支援下,此战终以日军仓惶逃窜而胜利结束。陈楼战斗,是灌云人民自发抗击日军的第一仗,也是江苏农民自发射向日军的第一枪,它不仅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还极大地振奋了当地人民的抗日士气。从此,淮海大地上抗日的枪声不断,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抛家舍财抗击日寇   日军败走的当天晚上,陈百川料定侵略者不会甘心失败,定会卷土重来,便召集众乡亲会议,一面激励乡亲们的斗志,一面周密地组织好村上的青壮年,连夜作好迎敌准备。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日军又从第一天的来路上气势汹汹地赶来。陈百川得悉后,迅速集合好农民队伍,赶到河边伏下。此次日军有备而来,人多势众,气焰十分嚣张,乡亲们见势,顾及到百川先生年迈,催促他到邻庄亲戚家暂避,安排保卫陈楼的战斗由年轻勇敢的陈锡忠代为指挥。在乡亲们的反复促劝下,百川先生方依依不舍地去了邻庄,结果在伊山、杨集两路日军合击下,陈楼的乡亲们被迫突围,23岁的年轻战场指挥陈锡忠与匡克廉、老惠三位农民中弹牺牲,以身殉国。日军冲进了陈楼,首先烧了陈开晋家的房子,把陈开晋80多岁老母亲活活扔进火里烧死。平时生活在陈百川家的孤独老人老蔡,也因没有来得及跑出村子,被日军开枪打死。继之,日军涌入陈百川家的院子,到处搜寻,并点火烧房子,恰在此时,一日军官发现客厅墙壁悬挂着的匾额上书有一行行日文,原来这匾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些学生赠给他们的同窗好友――中国留学生陈百川的一件象征着珍贵友谊的纪念品,从上面签注的年头看,虽有30多年时间,但其中有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