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家苏东坡.doc
生活家苏东坡
我
第一次读到《赤壁赋》是在19岁那年,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那种洗礼般的感受。那是1975年,“文革”的末期,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焚书坑儒的时代。我亲眼目睹图书馆在燃烧,我的语文教师被红卫兵带走,大街上到处都是高音喇叭。时代号召破旧立新,改天换地,传统中国“道法自然”的思想声名狼藉。某一天,一篇古文,越过将近九百年深入到我的内心,这篇文章如此安静,就像远古的河流,明澈而又坚定,彰显着古老的真理。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时刻,我的窗外的围墙上,贴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标语。我却在阅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我时代的陈词滥调即刻在苏轼的文字面前轰然倒塌。我被它穿越时空的真理性所感动、慑服,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摇摆不定的世界观清晰了,确定了。60岁这年,我决定要写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此,我大略浏览了九百多年来关于他的文章、传记、轶事等等,历史试图塑造一部苏轼传奇:流放者、直谏之臣、坚贞不二的丈夫、慈祥的兄长、巨儒政治家、天才诗人、佛道修行者、书法家、文人画家等等,而我则对他的生活史更感兴趣。这也意味着,我想写的苏轼不会是中国小说《水浒传》那样的传奇,却具有法国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式的庸常性,虽然他的一生有过大起大落的遭遇,但真正意义却来自于他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无穷的想象力。
沿着苏轼的足迹去行走和寻找,这对我来说像是去朝圣。朝圣的道路结结实实地蜿蜒在大地上,我必须越过河流、山岗、村庄、城镇,最后抵达某个地点。也许那个圣地已经面目全非,但那大地还在,天空还在,某种诞生过圣者的气象、氛围、土色、味道还在。我要前往他生活过的某些地方,望着某棵古树发呆,饮用某口老井中的清水,抚摸某些石头、梁子、什物,甚至品尝某些食物,一探究竟,是什么东西孕育了他?
2014年8月的一天,我来到他的故乡――四川省眉山市。城里,苏轼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东坡酒店、东坡饭馆、东坡医院、东坡雕塑、东坡小区、东坡公园、东坡路……招牌上、广告中、墙上、汽车上到处可见“东坡”二字。我入住的岷江东湖宾馆里,从前为政要手迹所占据的大堂正壁上,迎面扑来的是巨幅苏轼手迹的复制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眉山旅游局的徐昕昕女士告诉我,她以与苏轼同乡而自豪。她的一位长辈也热爱苏轼,擅长作曲,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将苏轼的大部分诗词都谱成了曲,自己刻制成CD。
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岷江的中游,古称眉州,两宋期间有数百人考取进士,是中国历史上的进士之乡。1037年1月8日,苏轼诞生在今天的眉山市三苏乡。那个时代,中国是个巨大的乡村,和大多数婴儿一样,苏轼生于乡间。两年后,他的弟弟苏辙出生了。父亲苏洵少年时“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到了27岁,在苏轼出生后开始发奋读书,并且进京赶考,落榜后就四处游历。两兄弟主要由母亲程夫人在家教导。程夫人是青神县进士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她是才女,诗书琴画皆通,18岁嫁给苏洵,她对丈夫说:“你要是有志学习上进的话,我一生受累都可以。”
少年时代,苏轼和苏辙经常在大地上漫游。苏辙曾回忆道:“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我想苏轼是先在这大地文章中感悟到庄子的真谛,后来在读到庄子的书时才会“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俩兄弟少年时在天庆观读过书,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在苏轼一生中,与道家有不解之缘。他后来在《后赤壁赋》中写道:“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岷江还在,蟆颐山也在,山上的树木垂垂老迈,但依然活着,沉郁肃穆。复建的蟆颐观也还矗立在江边的山崖上。“这里求子很灵的,几年前我到这里求完后,就怀上了。”徐昕昕说。传说九百多年前,苏洵也曾到这里烧香求子,回家后不久,便得了苏轼和苏辙。建筑自然不是苏洵来过的那个建筑了,但是守住了原址、样式。甚至,也还住着道长,40多岁,束发,白衣布鞋,飘然而至。请我们上座,喝茶。
“喝茶就是求真。”他将一块普洱放进杯中,先前坚硬的黑砖即刻散了,逐渐变回本色,将绿未绿。道长说:“看嘛,是不是,颜色马上变了。百年的茶砖,都会这样,这就是活生生的返璞归真嘛!”喝了几杯后,相当涩。道长问,有没有出汗,确实微微出了点汗。“出汗才好,说明血脉是通的。”临了,送出门,走了几步,拱手,就不见了。路边有个木牌,上面写着“苏洵求子处”。看得出,许多人来这里跪过。
苏轼11岁那年,全家搬到眉山城里,居纱?e行宅,读书于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