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解放前后东北地占有关系的变革及其积极作用
论解放前后东北土地占有关系的变革及其积极作用
论解放前后东北土地占有关系的变革及其积极作用
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双重压榨下,东北广大农村土地占有关系与同期关内土地占有关系相比,在具有封建半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特征的同时兼有浓重的殖民地色彩。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贫雇农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本文通过对解放前后东北土地占有关系的分析,说明土地所有权变革对东北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解放前东北殖民地半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的特点
土地制度改革前,东北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是日伪殖民统治导致东北整个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的结果,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日伪疯狂掠夺农民土地,形成大量“公地”。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就通过“东拓”(日本东洋拓殖会社)及其在奉天、大连、哈尔滨、龙井等地设立的分公司,以“低利放款”为幌子,把大片中国人土地占为己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配合“满洲开拓政策”的实施,更是变本加厉地通过地籍整理、合并村落等手段疯狂掠夺土地。从1933年3月起,伪满政权正式宣布允许日本人在东北自由购买和租用土地,这为日本公开掠夺东北土地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1937年,日本、伪满洲国政府和满铁、东拓、三井、三菱、住友财团共同出资五千万元,将先前的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改组为满洲拓殖公社(简称“满拓”),使之成为日伪进行移民侵略的“国策性使命实行机关”,专门从事“移住用地的取得、管理及出卖”。此后,“紧急农地造成”计划又使数以万计的东北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日伪政权利用各种手段掠夺的土地统称“公地”。当时伪满的“公地”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东拓”用抵押放款掠夺的东拓地和自耕农创定地。二是“东拓”及关东军伪满政府强迫收买的土地,包括满拓地、满拓自耕农创定地、日本人开拓地、朝鲜人开拓地、中国(汉族)人开拓地、军用地、都会计划用地、铁道用地等。三是原有公地,包括道学田、县学田、林场地、农场地及其它县有村有土地。四是日本人经营的会社工场及私人收买的土地。“公地”都由“东拓”、“满拓”、关东军、伪满政府管理。据土改时调查,仅延边五县的“公地”就有147
575陌(1陌等于1.5垧),其中安图县的“公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高达60%。〔1〕(p.99)“公地”基本上成为东北地区土地占有制的主要形式,也是殖民统治的最直接的形式。
其二,“二地主”的中间压榨,加重了对殖民地农民的盘剥。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土地的疯狂掠夺的同时,也在推行移民侵略。土地除了一部分用来安置日本、朝鲜移民外,主要是收归所谓的“国有”,以便于按照他们的意图和目的去整理东北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建立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无论是“满拓”经营的土地还是分给日本移民的土地,通常都是以东北土著地主为租地管理人(或称为“二掌柜”、“二地主”
)。仅1940年,“满拓”的租地管理人就有936名,通过他们控制佃农8.7755万户,出租土地74.2119万垧。每名管理人所管辖的佃户及土地多寡不等,平均每名管理人管理佃户93户、土地1
900余垧。〔2〕(pp.450-451)如
“宝清县6区有个王福岗,开拓团初到时,大部分地还是由日本人自己种,不到两年,全体开拓团员都不种地了,完全出租,大家都坐着等吃租子,中国的旧地主当了二掌柜的”。〔3〕(pp.35-36)这些“满拓”地管理人和日本移民的“二掌柜”,多由当地地主以及伪警察、屯牌长、特务、恶霸、流氓、地痞等乡村反动势力充任,他们把最好的地留下雇人耕种,而把瘠薄的地转租给贫穷的农民。他们在为侵略者征纳地租的同时,又通过吃“黑租”、种“黑田”、霸占好地、强制佃农无偿劳动、非法勒索佃农财物等种种方式,无恶不作地盘剥和压迫广大佃雇农。这些依附日本侵略者的帮凶和剥削广大贫雇农的“二地主”,是殖民地经济关系的一个典型的特点。
其三,大量移民到东北谋生,扩大了“无地农户”的数量。据伪康德年间的调查,东北三省26县83屯的3 487户当中,有1
710户没有土地,占农户总数49%。其中黑龙江省无地农户占农户总数55%,有些地区高达83%。〔4〕(p.208)失去土地的农民无以为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以耕种“公地”和中国地主的土地为生。如伪三江省依兰县的日本千振村移民区,平均每户移民占地16町步,一般都将其中的10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