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新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吾谁与归”新解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吾谁与归”中“归”的释义,认为“归”应训为“终、至”,“最终到达”。“与”在句中为介词,“跟……一起”。“吾谁与归(其谁与归)”的意思是:我还能和谁一起最终实现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奥妙)呢?”   关键词:“吾谁与归” “归” “与” 介词 语气助词   一   “吾谁与归”为后人熟知多是由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对于其中“与”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与”在句中作介词,“谁”为宾语前置。《礼记正义》孔颖达疏:“此处先世大夫死者既众,假令生而可作起,吾于众大夫之内,而谁最贤,可以与归?”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注解:“(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与”在这里作为介词,解释为“跟,同”。郭锡良《古代汉语》:“谁与:与谁”,“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归:归从,汇聚在一起”。   另一种观点视“与”为语气助词,可省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欤、与”条:“与,邪,辞也。此皆常语也。其在句中助语者:《礼记·檀弓》曰:‘谁与哭者?’又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家大人曰:‘与’,音馀。‘吾谁与归’,与‘谁与哭者’,文同一例,犹言吾将谁归也。”《古书虚字集释》“按‘与’字为疑问之词,或有于句中倒用者,如《礼记·檀弓》篇:‘谁与哭者?’即‘哭者谁欤?’”又“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即‘吾归谁欤’皆是也。”   陈建生《“吾谁与归”解》、余志朝《“吾谁与归”正诂》、朱声琦《郭锡良〈古代汉语〉(上)部分注释商兑》、富金壁《“其与能几何”与“吾谁与归”》等认为“与”应视为助词,同“欤”,无义,可省略。潘玉坤《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将“吾谁与归”和“其与能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这几种先秦两汉文献中“与”的常用句型,着眼语言的系统性,梳理总结,认为这些句型中的“与”应作为虚词。   以上两种解释中,“与”的词义、词性不同,句子结构也不一样。“与”的释义困惑,很大程度上来自“归”字意义一直模棱两可,有的主张“归附、归依”,有的赞成“崇敬、仰慕”。学界认为“归”字的语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归附,归向”,二是“景仰、崇敬”,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归”解为后者,文献典籍中并未有新的例证。严格地说,此义应视为语义上的发挥,并不能视为“归”本身的意义。例如:   (1)赵文子与叔誉游于九原,文子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智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晋人谓文子如人。”(《礼记·檀弓》)   (2)晋平公过九原而叹曰:“嗟乎!此地之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乎?”(西汉·刘向《新序·杂事》)   (3)赞曰:君子重义,小人殉利。巢殒耆诛,其道即异。许、吕封驳,照耀黄扉。死而可作,吾谁与归?(《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四》)   (4)非唐之刘宴会,吾谁与归?(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刘宴知取予论》)   与“吾谁与归”类似的“其谁与归”:   (5)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宋·王安石《临川先生集·祭欧阳文忠公文》)   (6)瞻望城西,素旌来止。其谁与归?九原莫起。(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   (7)今年在扬州,闻公眉观察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舍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则真足以传陶泉矣。(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   上述例文都谈到了“死者可作”“死者若起”这一共同话题。其中例(5)、例(6)为祭奠亡人之文,若为“崇敬、仰慕”,则逝者、生者皆可敬慕,又何来“死者可作”之感叹呢?   其实,“归”作“崇敬、仰慕”义,尽管不合逻辑,但确实可以省去关于“与”究竟是介词还是语助词的麻烦,但仔细观察如果“归”作“归附、归依”解,亦有不通之处。   (8)进退我生,游观所达,得贵为人,将在含理。含理之贵,惟神与交,幸有心灵,义无自恶,偶信天德,逝不上惭。欲使人沈来化,志符往哲,勿谓是赊,日凿斯密。著通此意,吾将忘老,如曰不然,其谁与归。(南朝·沈约《宋书·颜延之传》)   (9)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时,动亦为凶;知静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静亦为贼。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交养之间,不容毫厘。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