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摘 要: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农民荒;职业农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强农业支持力度的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对策研究”(08ZD022);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培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GA110227);2012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应对农村空心化: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对策研究”(122400430083)
作者简介:陈池波,男,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60);韩占兵,男,博士研究生,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074-07 收稿日期:2012-10-21
一、引 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空心化现象,突出表现为村庄内部荒芜与村庄外延膨胀并存,表现出“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1]。客观来看,农村空心化的加速蔓延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直接体现,是我国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空心化给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空前挑战,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农民荒”的逐渐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主导地位[2],职业农民培育极度薄弱,高素质新生代农民供给严重失衡。因此,未来十年二十年谁来生产粮食将成为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问题。对此,知识界和学术界均进行了大力呼吁。2012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5位院士联名提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荒”问题,我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3]。在此背景下,官方层面在2012年首次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提出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切实保障,同时也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此直接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空心化是否从积极层面为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条件?我国可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危”为“机”,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突破点,以培育职业农民为着眼点,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整体飞跃?针对上述问题,学术界必须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并提出现实对策。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研究农村空心化的文献,较早是从地理学角度入手,把“空心村”看作一种经济地理现象,着重探析其形成原因和农村住宅用地整治政策[4]。刘彦随等对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生命周期”、演化类型及动力机制、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和农村空间重构模拟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5]。同时,崔卫国等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着重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6]。王成新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阐明了村落向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7]。
村空心化在我国广大地区呈蔓延加剧之势,逐渐引起了人口学界、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的重视,人口学界较多把农村空心化归结为人口空心化,相关研究内容包括: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特点与挑战(周祝平,2008),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刘巍,2008),农村人口空心化下的留守家庭问题(杜鹏,汤梦君,丁志宏,张文娟, 李树茁,2004),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王国敏,罗浩轩,2011),农村劳动力是否回流(白南生,何宇鹏,2002)。政治学界较多关注农村空心化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徐勇,2000;张晓山,2005;钟海,陈晓莉,2007)、农民组织化问题(唐华清,袁艳平,2011)、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等(刘祖云,武小龙,2012)。经济学界对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空心化对于粮食安全的挑战(杨明洪,2010;任正隆,张洪州,2012)、农村空心化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负向效益(戴星翼,孟维华,2008;李首成,2006)。同时,对于农村空心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有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