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的治学历程和学术贡献.docVIP

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的治学历程和学术贡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的治学历程和学术贡献.doc

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的治学历程和学术贡献   摘要:杨翼骧先生是著名中国史学史专家,1939年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立志研究中国史学史,一生在史学史教学、研讨和学科建设上做出杰出贡献。他具有明哲守正的节操、孤标特立的风范,这在当代史学界,是值得敬仰的。今存杨先生的中国史学史手稿,虽未成书,但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那一代老一辈学者多所周折治学历程的写照,对此予以梳理、总结,可以化作进一步做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杨翼骧;中国史学史;明哲守正;手稿   中图分类号:K8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010-10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界,杨翼骧教授的姓名是与中国史学史学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是在近代经梁启超等著名学者提倡才建立起来的,但仍长期处于偏僻冷落的境地,而杨翼骧先生则从大学二年级,即已将研究中国史学史定为终生事业,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196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先生与华东师范大学吴泽先生,以接受教育部委托编纂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学史教材为契机,投入史学史的学科建设;1976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尹达先生也加盟中国史学史学科,随后即形成北师大、华东师大、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四个史学史博士学位授与单位,成为历史学内重要的学术专业。这里,梳理杨翼骧先生的治学历程和学术贡献,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学的理解,对老一辈学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文化境遇能够产生更为深切的认知。   一、多所周折的求学与治学历程   杨翼骧,字子昂,籍贯山东省金乡县,1918年8月15日生于一个世代教师的家庭。从小在祖父的督导下读书习字,上小学始,则由父亲监督课外学习。祖父、父亲都是教师,辅导得法,训练严格,因而在小学阶段,杨先生就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经史与文献知识。初中的三年学习,不仅学业优秀,而且饱读新潮作家的进步文学作品,于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济南高中是十分著名的优秀中学,特别是1932年宋还吾任校长之后,聘请许多杰出学者为教师,如国文教师中就有李俊民(李守章)、陈翔鹤、王冶秋、李何林、季羡林等等,后来皆成为大学教授和著名学者。此外,济南高中还常常邀请著名专家到校做学术讲座,如历史学家陶希圣、水利学家张含英等,都曾到校做学术讲座,整个学校内充满浓郁的学术文化气氛。高中时期,杨先生对新兴文学之兴趣仍很浓厚,曾在《山东民国时报》发表几篇散文,又于《山东日报》以发表新诗歌参与文学竞赛,经评奖居然获得第三名,这种成功感激发出一种要努力成为作家的冲动,但在同学挚友的解说下,终于改变了志愿,1936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   进入北大这个著名学府,既觉得幸运也值得自豪,但正常的学习生活只不过一年,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时隔不久,北平、天津等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南迁,到长沙组成联合大学。杨先生正好因暑假回山东家乡,未能与北京大学师生同行,而于9月份得到通知,要到长沙报到。由于战争形势下交通不便,须绕道而行,更兼经济困难,1938年2月方抵达武汉,但此时由于日军进逼,长沙联合大学已经转移到昆明,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在当时,从武汉到昆明是没有便捷的交通路线的,原北大、清华、南开的部分师生,是在政府与校方的组织下和帮助下集体步行走到昆明,师生的行李有车辆运载,沿途住宿与伙食,有官方、校方设法安排,仍备受艰辛才抵达目的地。而孑然一人,根本无法在战火纷飞、盗匪出没的环境下徒步前行。唯一的途径是辗转乘车到广西,然后再进入越南,从越南乘火车到昆明,但这一途程旅费不菲,只好在行程中打工谋生且积攒路费。1938年12月,由于他人的帮助,杨先生在距离南宁100多公里的崇善县,找到担任湘桂铁路第三工程总段公文抄写员的工作,每月薪金除生活之外还可以有几元的节余,更重要的是崇善县图书馆藏有较多史书,阅读方便。先生之工作余暇得以在这个图书馆苦读古今史著,收获颇丰。特别是精读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二书之后,立下了致志于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志愿,这成为一生的学术专业方向。在流离之中和尚未复学的状况下,通过读史自学而形成学术专攻的定见,不能不说是十分地难能可贵。   在湘桂铁路第三工程总段做工八个月,积攒了一些路费,加之总段长翟维泮的慷慨捐助,于是从崇善出发,经凭祥进入越南河内,乘滇越铁路的火车到达昆明,于1939年9月8日,在西南联合大学报到复学,这时已经耽搁学业两年之久。复学之后,课余时间几乎都用于围绕中国史学史专业的读书研讨。1940年,姚从吾教授首次在西南联大历史系讲授中国史学史课,先生在听完第一节课之后,就将习作《晋代之史学》一文呈上姚先生请求指点,得到姚先生的热心鼓励,并且表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