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景区建设场址安全性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后景区建设场址安全性分析.doc

灾后景区建设场址安全性分析   摘要: 为了指导灾后区域环境的安全监测和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分析高坡度地带和汇流流径区域地质灾害的三维虚拟模型.选取景观研究尺度为5 000单元粒度,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不同时间段深溪沟地质灾害区域的场址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引发灾害的关联影响因子包括坡度因子和汇流累积量分布因子,坡度大于50°且变化较大的带状区域生态环境较脆弱,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汇流累积出水口图与泥石流灾害图叠置后分析表明,众多地质灾害点均位于汇流出水口区域或流径上;应加强对灾后陡坡敏感带的安全监测管理和生态修复.最后,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的固土植被带建设规划和土地调整利用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关键词: 河流景区;建设场址;安全性评价;景观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PostDisaster Safety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Site of Scenic RegionFU Fei1,DONG Liang1,2,ZHANG Jian1,WANG Gang2   “5·12”汶川地震后,受灾地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对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采用影响因子分析和评估方法.例如,利用GIS提取数据,进行关联因子研究、构建三维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安全性、分析数据与湿度模型相结合探索诱灾主因[110].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地质灾害易发生程度的评价或预测模型的数字模拟实现方面[1112].文献[13]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模拟泥石流形成的地形特征,重点选择汇水量因子和坡度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文献[1415]利用汇水量模型计算、坡度统计以及含沙量计算等方法,实现了对泥石流的仿真模拟.但上述成果还不能满足土地利用安全性分析和建设规划指导的需求.   汶川地震后,都江堰虹口乡山体塌方严重,泥石流活跃,沿河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重建开发迫在眉睫,场址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虹口乡庙坝村重建场址和毗邻深溪沟泥石流发育区域作为研究范围,研究灾后重建场址的土地利用安全性.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48卷第2期付飞等:灾后景区建设场址安全性分析   虹口乡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山地坡面物质下迁剧烈,再加上区域降雨量过大,造成震后该区域泥石流灾害十分活跃.笔者通过采集地形数据及野外调查补充,并借鉴国内对泥石流模拟分析的成果,深入探索汇水量因子和坡度因子与自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进而寻求在受泥石流威胁区域内有效实现景区开发建设场址土地安全利用的规划方法,并为灾区建设的生态安全性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数据来源(1) 数据类型.研究数据包括栅格图像数据和矢量CAD图像数据.栅格图像数据包括2007年震前都江堰虹口乡卫星航测图和地震、泥石流二次灾害后的航空影像图[16](图1).   文献[14]借鉴空间分布式水文模型原理[15],跟踪从流域出口顺流向到每个上游单元的汇流路径,用汇流路径除以流速计算整个汇流路径的汇流时间之和,得到各个网格单元到达流域出口的总汇流时间.对各个汇流时间段内到达出口的所有单元的体积流和产沙量分别求和,得到出口的清水流量和泥沙流量,进而得到含沙量.汇流累积量分布因子是对泥石流危险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笔者借鉴GIS水文模型对泥石流的模拟途径,产生派生汇流累积量分布及出水口图,并与泥石流灾害图叠置进行分析(见图7).   图7中a~g表示模型模拟汇流出水口.由于出水口以下为坡度较小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故汇流呈直线穿越城镇场址注入河流.图7中a~g为2010年泥石流灾害图显示的滑坡、泥石流冲击沟等地质灾害重点区域.显而易见,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均位于汇流出水口区域或流径上.汇流在出水口及注入河流路径过程中,流量极大,流速极快,表层土壤极易流失,因此,汇流作用是地质结构破坏、含沙汇流(泥石流)行径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因.   4灾后景区重建场址的土地安全利用规划策略(1) 灾后陡坡敏感带的安全监测和生态修复   ① 灾后陡坡敏感带的安全监测   利用GIS水文模型模拟研判,对建设场址周边山区区域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加强对陡坡敏感带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同时,在河岸生态景观廊道带注重防灾减灾功能的规划,减小城市对生态敏感区的干扰,加强生态敏感区的安全管理.   ② 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主要通过降水、侵蚀、冲蚀地表而造成生态退化.通过控制土壤侵蚀,保持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持续演替和发展.   根据地质条件进行修复区分类,重点控制山坡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