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拉善的绿色变迁.doc
阿拉善的绿色变迁
因为沙尘暴,北京人知道了一个地方: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1993年的一场沙尘暴,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沙尘暴之源”阿拉善。近10多年来,阿拉善沙尘暴一直备受各方瞩目,只要沙尘一起,人们就会想到阿拉善。
然而这10多年,也是阿拉善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屏障的攻坚阶段,荒漠化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植被迅速恢复,沙尘暴之源恶劣的生态大幅好转,阿拉善正在逐步淡出沙尘暴发源地行列。
据权威部门监测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沙漠化年扩展速度已由5年前的1000平方公里减缓到目前的353平方公里,较之过去减缓了64.7%;沙尘暴由2001年发生27次递减到目前每年的3到4次;全盟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9%提高到现在的4.1%,禁牧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5%—15%提高到现在的20%以上。
近些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善大地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绿色变迁。
沦为沙尘暴源头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部,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在40毫米至200毫米之间,蒸发量却在3500毫米以上,属于干旱荒漠地区。这里沙漠戈壁多,植被极为稀少,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
阿拉善盟因肥美的阿拉善草原而得名。当地有一首古老的民歌,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阿拉善,“高高的阿拉善台地,海子似珠,戈壁如玉,这便是故乡闪光的身影……”清朝时,阿拉善草原还被钦定为皇家牧马场,足见其生态环境之好。
然而,从清朝没落到现在仅100年时间,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早已面目全非。沙漠戈壁代替了曾被植物覆盖的土地,横贯全境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因土壤荒漠化而连成一片,扩张为中国第二、世界第四的阿拉善沙漠。更为严重的是,阿拉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增加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阿拉善沙尘暴”作为整个亚洲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自1993年开始,也升级为一个专有名词,频繁出现在相关领域。
狂风每年从阿拉善裸露的土地上卷走千万吨沙土,抛向别处;2000年春,北京9次沙尘暴中有8次源起阿拉善。阿拉善俨然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有专家甚至公开表示,若任阿拉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100年后,北京城将完全被沙子淹没。
过去的阿拉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随处可见。但是随着多年的垦荒和草场退化,这里的土地日渐失去绿色。生态环境恶化与人口增加有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阿拉善盟只有4万多人,现在增加到18万人。人多了,对草场的需求大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更大了。与此同时,严重缺水也使得地表水系多年断流,绿洲面积逐年缩小。
“阿拉善沙尘暴”成为一个名词始于1993年。从那时起,每年的狂风就像一头发怒的雄狮,从阿拉善裸露、干旱的土地卷起上千万吨的沙土抛撒向华夏大地。据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以后,阿拉善共发生23次沙尘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之一。
人退带动沙退
阿拉善1980年建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盟委、行署把生态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确立了“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人退带动沙退”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退牧还林还草政策。
从1999年起,阿拉善盟先后从贺兰山迁出牧民856户、3520人,退出牲畜23万头(只),使贺兰山彻底实现了退牧还林还草,并使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33万亩。
据在贺兰山管理局从事科研调查工作的苏云介绍,如今贺兰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31.6%增加到42.96%,植被盖度由50%增加到80%;岩羊种群数量由1万只增加到近1.5万只,马鹿由2000头增加到6000头;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23条。贺兰山正在向着生物多样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张连生、徐兰香夫妇原先是阿拉善左旗伊克尔苏木查汉高勒的牧民,那里地处腾格里沙漠深处,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2002年,他们一家在政府帮助下搬到了孪井滩移民新村,不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还分到了24亩土地,靠勤劳过上了小康生活。张连生一家只是阿拉善盟成千上万农牧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建盟30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阿拉善盟先后从牧区转移牧业人口5000多户、近2万人,减少了32%的载畜量。以“人退”带动了“沙退”,阿拉善在牧民迁出区实现荒漠植被大面积保护的同时,也使迁入区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阿拉善盟还大力实施“锁边围城”和“身边增绿”等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其中,阿拉善盟林业工作者打破了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荒漠地区不能飞播造林的论断,通过20多年的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一条长250公里、宽3公里至5公里的绿色林带,创造了“用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