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钵化斋说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托钵化斋说起.doc

从托钵化斋说起   道书有云:“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欲求生死路,募化度春秋。”此诗中的“瓢”,是指道士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之一,此外还有便铲、织袋、戒尺、蒲团、草鞋、纳头等。这些在世人眼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物品,在古代几乎是一个道士所有的用品和全部家当。   瓢,又称钵或钵盂。除全真派传戒时戒子托钵外,老修行化缘时也会托钵,这在部分小庙及西北地区很常见。托钵化斋是积功累行、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真派托钵化斋始于祖师王重阳。据《七真传》记载,重阳祖师带领丘、刘、谭、马四大门人前往南京弘道时,四人各掌了一瓢,上街化饭。重阳祖师用这种方式磨炼他们的恒心意志整整3年。见性体磨成,便带他们重返山东。有托钵咒曰:“唵敕身中,三部八景,三十九神,一万六千护身之神……”①常月祖师说:“钵乃全真大法王。”②如此来说,托钵化缘本为道士的一种修持方法,也是锻炼修真学道的恒心意志所在。据《重阳全真集》记载:“先生于宁海军装伴哥(伴哥者,乞讨之意也),街市乞化,背纸一大幅,上书此二诗,以诱马钰同去乞觅。”③观《全真集》得知,祖师教弟子乞觅,是通过这种修行方式锻炼他们,有时还让他们背负写有悟道诗词的纸幅,以催促众人的觉醒。重阳祖师的这些做法给乞觅行为注入了教化的意义。重阳祖师说:“有个王三,风害狂颠。弃荣华、乞化为先。恩山爱海,猛舍俱损,也不栽花,不料药,不耕田。”④又云:“修行助饥寒者,唯三事耳。乞觅上,行符中,设药下。空如此,无作用,亦为是。”⑤在三者中,视乞觅为上乘之法,行符、设药均次之,只如此行事,没有作用,也是不正确的。祖师教化说:“餐残饭,着麤衣”,⑥还说:“乞觅残余时,选甚冷吃,将来腹中煎熸。”⑦也就是说,乞到残汤剩饭冷热都无所谓,喜悦而食。又说:“能乞残余,得饱长长睡。”⑧看来,作为宗教家的重阳祖师,不但为乞觅注入了教化的意义,而且还有修道、悟道、体道的自身体验,他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所以有“眼里清闲祥又瑞”的真实写照,显出内景的清闲。   不过,道士毕竟也要生活。俗话说“无财不养道”,故而,也要有一些钱财的使用,“法财侣地”则更是强调了“财”的重要性。乞觅也包括钱财的内容,重阳祖师说:“今朝钱觅人休怪”⑨,“犹未免盘缠,乞觅诸公自肯钱”⑩,“有钱须得使,不使太憨痴,莫待荒郊里,临风咬齿儿”?等。重阳祖师说的“钱”,在修道的过程中,还有深层次的含义。道书上说:“财”有二义,大抵圣财皆因法财中来,乃成道之梯筏。未成道之前,必须资于钱财;而成道之后,再多的钱财也无用。世人不明白财施和法施之奥,山林寒贱之士,必依有德、有力之家图之,此法财二施,相资而成。就是说,财乃是修道、助道、证道用的工具,并非目的,与世人所重者完全不同。道祖说:“圣人被褐而怀玉”,重阳祖师曾经身穿纸衣度化世人,这在《全真集》中可以找到相关佐证。也许是用纸衣比喻遮体的粗布衣服,或许真穿纸衣教化众生,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丹阳真人语录》又曰:“(重阳)祖师尝到登州时,顶笠悬鹑,执一筇(杖),携一铁罐(钵),状貌其古,乞于市肆。”?重阳祖师修炼时,就是历世修炼、忍辱负重。长春丘真人曾“西游凤翔,乞食于磻溪,太公垂钓之所,战睡魔、除杂念,前后七载,日乞一食,胁不沾席,一蓑一笠,虽寒暑不变也,人呼为‘蓑衣先生’”。?从史料看,追随重阳祖师的众弟子,基本在社会上都有一个流浪、乞觅及睡路边的过程,由于北七真的言传身教,乞觅在金末蒙初全真道中已形成祖师遗风,门下弟子更是依教奉行。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全真道士仍然保持这种磨性历练以证盟祖师之遗风。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在跟我聊天时说:“导师问我,你最近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研究道教文化。”导师回答说:“道教有什么好研究的,那些道士穿得破破烂烂,不讲究卫生不说,又没有太多的文化,除了算卦、抓鬼跳神外,再也没有什么事干,不如跟着我研究其他宗教算了。”我一听,简直把道士形容得蓬头垢面、一无是处。今天社会上的普通人对道教、道教徒的不了解乃至误解由此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当代道教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全真道士南北有别,有重清修者,有倡革新者。今天北方地区的部分老修行,有绣头道士、赤脚道士、忘言道士、衲衣道士等,保持满发大领,斋戒清修,有的甚至保持林栖穴居或者托钵化缘等立誓自苦人生的修持方式。继承传统当然值得褒扬,但是也应该看到,修行方式也有因时而易的必要。北魏清整道教、金元道教除弊鼎新等,都是对旧道教和老宗派的革新。试想,如果当代道士仍然完全沿袭重阳祖师及七真祖师等修行的金元祖风,在当今社会恐怕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也未必能产生理想中的效果。对于转变修行方式,使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当代道士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清和尹真人回忆说:“丹阳师父《十劝》有云:‘茅屋不过三间。’在今日则恐不可,若执而行之,未见其有得。譬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