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石窟舞蹈形象研究.doc
宋代石窟舞蹈形象研究
摘要:大足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石窟艺术,它集建筑、舞蹈、美术、音乐等元素于一体,既受宗教仪规和量制的限制,又受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和风俗礼仪等因素的影响,是宋代造型艺术的代表。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所蕴含的舞蹈造型,不仅可以挖掘重庆本土的舞蹈资源,丰富大足艺术研究舞蹈领域的薄弱,同时对研究宋代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史学意义大有裨益。文章以大足宋代石窟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及“帝释天与阿修罗战”三座石窟舞蹈造型为例,运用形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挖掘大足石刻中舞蹈形象特征、语汇表达、表现形式及艺术审美取向,从艺术遗产、艺术创作的角度研究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宋代舞蹈;石窟舞蹈造像;大足石刻;审美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3代石窟艺术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巅峰艺术,其鲜明的“世俗化”特色有别于前代“健驮逻”式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石窟艺术在中国化进程中的成熟表现。大足石刻中的宋代石窟舞蹈造型蕴涵着浓厚的宋代舞蹈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宋代舞蹈特色,其“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帝释天与阿修罗战”等富含宋代舞蹈图像,可看作是教化型乐舞、道具舞、假形舞的代表,反映出宋代舞蹈艺术在辉煌的唐代乐舞基础上的日臻成熟、完美发展及其演变,极富宋人追求的平淡之美;展现出宋代舞蹈艺术的理趣性、程式性和利用舞蹈艺术表现故事情节的特点;体现了宋代民间舞蹈艺术的大发展,反映出受程朱理学、人们审美追求及舞蹈体制改革的影响。宋代舞蹈艺术在吸收唐代趋于写实风格的基础上,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开启了舞蹈艺术新的发展模式与形式,为舞蹈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典定了后世舞蹈艺术繁兴的基础。
一、“六师外道谤佛不孝”
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大佛湾里,在第17号窟龛的东壁上刻画了上、中、下三层故事,其下层系“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图。这一石刻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塑造出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造型题材取自于“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经变故事,该画面所刻画的九个人物形象,大小都如真人一般,体现了宋代石窟艺术的世俗化特点,更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的显现。同时,该经变故事,通过人物有特点的塑造与刻画,呈现给我们一幅极富队舞元素的画面,在这一点上也符合宋代舞蹈的戏剧化,展现出民间舞蹈向着故事情节表演方向的演进。
图1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之六师外道谤佛不孝造像(南宋)
首先,在群像右侧上方,有一优美俊俏、正偏头撮口吹奏弯笛的女子,称之为“吹笛女”。她头盘螺髻,戴巾,双辫分梳左右,上身着窄袖衣,是完全的“世俗”化妆扮,典型的宋代农家美丽少女,其上衣是对领袒胸,里面内罩抹胸,双手持竹制“弯笛”,就连笛子的型制也是独特的,是民间化而非标准化。在“吹笛女”半身像的下方,有五位外域容貌的男性人物。最右侧男子头上戴着有缨穗的“凉笠”,能辨认出他手夹“腰鼓”(型残缺),并呈“打鼓”状;其左侧男子,有着明显的舞蹈特征,像张大口诉说又或似演唱,手舞足蹈,舞袖勾腿,呈表演姿态;在其左侧,有一卷胡,脸型像胡人,头戴凉笠(带缨穗)穿大袖衫的男子,右手执打着拍板,抬脚踏蹬,身体作表演状;其右侧相挨亦穿大袖衫的男子,腰间系带,左手置于胸前,其右手下垂,观其神态像是在听他右侧男子的讲述;最后一位是蓄长胡的长者, 举起右手,指向他右侧一组“孝子担父母”的雕像(由三个人构成),并向他左侧的男子演说着。“六师外道”与“孝子担父母”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画面。
从“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整体看,“六师外道”由五男一女组合而成,加“孝子担父母”中三人,九个完整的人物,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经变故事。该经变故事有着它所承载的宗教意义,但宗教形象已被大大淡化,世俗社会民间艺术如戏曲、杂剧等繁盛的场景,却显得“影子”极为浓厚。
整幅画面像是宋代民族间乐舞艺术的相互交流,又像是宋代“勾栏”、“瓦舍”里正上演的戏剧,演绎出了一出精美的舞台剧。“六师外道傍佛不孝”通过九个角色分工,给人们演绎了“讥笑佛祖不孝”的精彩故事,外师道中三男一女分持鼓、拍板、笛子在演奏,有着宋代戏曲、杂剧等舞蹈艺术的伴奏形式,他们边行进边载歌载舞,又恰似宋时的舞队表演。
宋代舞蹈艺术善于运用看似普通的世间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淡雅的美,这恰恰是宋代人们所追求的平淡之美。“吹笛女”低眉沉肩,有种“恬淡之美”,在某种程度上近乎于“禅”。“禅”说到底,就是一个淡字!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这种“恬淡之美”的境界。“宋代舞蹈艺术等各种,都是在平淡中透露着一种美”,且这种美是绚烂的美。宋代舞蹈虽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美”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上,与“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