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屏县在西柏坡中央旧居办校十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屏县在西柏坡中央旧居办校十年.doc

建屏县在西柏坡中央旧居办校十年   西柏坡是我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许多人都认为,中央进京后这里就成了游人瞻仰参观的革命纪念地。其实不然,真正对外开放是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庆典以后,中央迁走后的最初10年,这里住的是当地的机关学校。   1949年3月中央进京时,即把西柏坡中央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由于连年战争,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贫穷,为了充分利用中央旧址的100多间房屋,根据县政府安排,建屏师范和西柏坡完小先后在此办校10年。笔者先在建屏师范学习,后在西柏坡完小教书,几乎亲历了办校的全过程。   中央进京时,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还没有解放,全国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消散,新中国尚未建立,对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中央把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县址在洪子店,与这里相距十几里路,又隔着滹沱河,不便使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房屋的作用,县政府即将中央旧址交给了建屏师范。   中央边撤离,建屏师范学生会干部杨重庆、赵怀仙等人边接管,中央处理善后的人员和师范学生还在一起吃了10多天饭。中央的家具,中央带走一少部分,县政府搬走一部分,留下了一部分(这些分散的家具,后来经过收集,现均收藏于西柏坡纪念馆,成了珍贵的文物)。   建屏师范原在洪子店东寺,当时只有一个班(即三班),4月份迁入中央旧址。师生都集中住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招待所院内,有几位老师在东邻朱总司令的三眼石窑洞里办公。教师小伙房仍沿用原来中央招待所的小灶,学生大伙房还是恶石沟东侧的中央大灶。操场是中央的篮球场(随着学校扩大,后来把中央大院的空旷地方也扩建成了操场)。不久,又招了一个教师轮训班,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院上课,所设课程大都是应急使用性的。1949年底,师范三班和轮训一班同时毕业。   1950年1月,新招收了师范四班和轮训二班,自己有幸成为师范四班的学生。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师范规模逐步扩大,在此又相继招收了师范五、六、七班、附中一、二班、教师短训班,高峰时达到了7个班,全是住宿生。由于人多,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领袖小院未占用外,中央的大房间都作了教室,小房间都作了宿舍仍不够用,有许多学生住在西柏坡和北庄村的民房里。   为解决小学教师奇缺问题,招收了一批完小毕业生,在南庄办过两期短训班,班主任老师住南庄,科任老师从西柏坡步行3里路到南庄上课,培训3个月即分配了工作。   由于我们班是老大哥班,要给新生让方便,三年中四次搬家,政策研究室跳舞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大伙房、军委作战室都做过我们班的教室。   建屏师范的学生生活比较艰苦,我们的上几届学友都是边工边读,自筹伙食费用。从四班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学制由过去的一二年,改为三年;教材由边讲边油印,大部改为正规课本;文体活动也由简单,逐步走向多样化;伙食费由国家包起来,但背粮、运煤、种菜仍由学生负责。1950年冬无取暖费,学生宿舍均未生火,“升团长”过了冬,年终从伙食费节余中给每人做了一套中山装,学生们第一次统一穿上了规范化的制服。   西柏坡的学生生活,紧张而丰富多彩,大家在这里踏着领袖的足迹,学习在领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到非常荣幸。.师生一致通过决议,把学校更名为“毛泽东师范”,但上报后一直未批准。后来听说,七届二中全会上已有不准以领袖名字做地名的决定。   从战争环境走过来的人,分外珍惜学习时光,同学们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学习争分夺秒,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星期天和午后散步常常带着书本,边看书,边讨论。山头上,大路旁,苇塘边,树荫下,到处都留下了同学们学习的身影和朗朗笑声。我班同学王振勋聪明好学,科目齐全,考试中连连夺冠。赵蔺的书法,封韶元的音乐,刘梦节的象棋,李炳炯的舞蹈,刘明忠的铅球等都是全班的佼佼者。   笔者出身寒门,更是不敢偷闲,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在班上任学习委员时,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门上亲笔写的“学习园地”四个美术字和凝集着同学们心血的一篇篇学习心得,经常闪现在眼前。笔者的作文多次在本班和下届同学中宣读,毕业时写的散文诗《辞师别友》,曾作为本班毕业献词,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朗读,60多年过去了,耳边犹闻余音。   授课老师各有所长,印象较深的是封慧老师的书法课,他知识渊博,写的颜体和柳体字苍劲有力,十分逼真。他讲的“真草隶篆、枕腕悬腕、藏锋露锋、竖撇捺钩”诸多理论知识至今还记忆犹新。由于自己囊空如洗,买不起字帖,就买了几张绵纸,请封老师和赵蔺同学写字代帖,临摹练习。因勤奋刻苦,进步较快,封老师特意为自己写下了“书称圣者王逸少,法言精奥杨子云”的赞语,书法使自己受益终身。   学校的社会活动较多,当时中央旧居没有看管服务人员,清扫五大领袖旧居是学生们的一项任务。当初我们这些十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