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大学生豁达人生观的培养.doc
当代大学生豁达人生观的培养
【摘 要】注册入学条件下的90后大学生们,在社会、家庭等多重环境作用下,形成了他们性格中的种种矛盾因素,这种种矛盾因素会导致他们思想极端化发展,甚至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试图经过对苏轼的经历和“寄寓”思想的阐述来寻求一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豁达人生观的方法。
【关键词】矛盾性格;苏轼;寄寓;豁达人生观
90后大学生,特别是注册入学条件下的学生们,在社会、家庭等多重环境作用下,形成了他们性格中的种种矛盾因素,例如:精神上的独立与物质上的依赖,理想中的无所不能和现实中的跌跌拌拌,社会的高要求和自身的能力不足,独生子女的自私自利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要求的团队协作,想要自由高飞却又不得不受困于种种条件限制,青春期的浪漫情怀也不得不掺杂些心酸泪水,等等。
这种种矛盾因素会导致他们思想极端化发展,或者一味追求自由而置所有纪律于不顾,撞得鼻青脸肿也不想着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或者消极对待生活而颓废不已,整天浑浑噩噩,沉迷于网络等虚幻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明天;或者不全面审视自己,盯着一个缺点而妄自菲薄,感叹上天不公,怨天尤人;又或者受到打击就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
于是大学自杀事件层出不穷: 2013年5月28日,东南大学建筑系一大三女生疑似情感问题选择轻生,从15楼跳下当场死亡,民警及120救护车赶到时发现坠楼女生已无生命迹象; 2013年4月30日,山东某高校一学生疑因抑郁症跳楼事件,再次将“自杀率”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率居高不下,这只是最近几个例子而已。
每一起事件都是一次沉痛的经历,如花般灿烂的生命瞬间消失,怎么能不让人唏嘘不已。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徐兰这样认为,素质教育在于责任心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伤得起”,是降低高校自杀率的关键。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怎样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我们不妨以苏轼的经历和思想来加以阐述。
苏轼一生的经历坎坷异常,大致可以概括为:在朝——外任——贬居,并且实现两次大循环。苏轼自少年起即刻苦读书,涉猎极广。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热情褒奖。神宗熙宁年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神宗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第一轮“在朝——外任——贬居”的经历。哲宗时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然后出知杭州、颍州。哲宗绍圣初,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今海南),这是远到不能再远的贬谪了。这是第二轮循环经历。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遇赦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从苏轼、苏辙两兄弟并中制科到归途卒于常州,历时40年,其中,在朝为官约13年,请求外任约13年,贬官谪居约14年,外放的岁月远远多于在朝为官的日子,其生活辗转漂泊,异常艰苦。用苏轼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吾生如寄耳!
一般来说,面对这样的接连打击,很多人是坚持不下去的,而苏轼越是在艰苦的时候,其各方面成就也就越大,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成绩。总体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以贬居时最多、最好,外任时次子之,在朝为官时较少。在朝时候,苏轼的精力多放在政论、策论、奏章等议政之事上,针砭时弊,积极发表自己的各种治理国家的看法;外任时候,多把心思花在为百姓谋福利,做好事上;贬官闲居时候,则多著书立说,争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特别是在黄州时期,《易传》、《论语说》、《书传》的撰写标志着苏轼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
现在我们不禁要发问: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从他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能发现,强烈的“寄寓”思想和豁达超脱的人生观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苏轼的思想并不是开始就那么豁达超脱的,在经历了政治和生活中的种种磨砺之后,他的思想也开始一步步成熟起来,我们可以用他在黄州时期的四首诗词来反映他的这种思想变化。神宗元丰二年,因被诬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的第一次贬谪生活,这一次贬谪生活可以看出他思想变化的缩影。
在他寄居黄州定慧院时作词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里明明白白地展示着一种寒彻骨髓的孤独和恨意。残月疏桐之下,漏断忽然惊醒,原来这茫茫世界就我一个人;惊醒之后,想要找一个可以栖息的落脚点,然而每一个枝头都毫无安全感,最后只能落在冰冷的沙洲之上,而这沙洲在涨潮之时,也必将会被潮水吞噬,那么我的身体到底要“寄寓”在何处?苏轼生活上已经很悲惨,心境却也如此悲惨,那作者怎么可以对自己如此残忍,好像只有在这种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