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悟亚圣“反求诸己”.doc
感悟亚圣“反求诸己”
摘 要:自孔子始,先秦儒家都有着“反求诸己”的情愫,他们恪守着君子的道德准则和修身方法,着意于探讨孟子“反求诸己”的意涵。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的比较,而后落归于孟子的“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最后探讨了“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反求诸己;薄责于人;心性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29-02
一、“反求诸己”的意涵
许慎《说文解字》注:“反,覆也。”段玉裁注:“从又必有覆之者。”《注》师古曰:“反,谓之回还也。”《广韵》:“己,身也。”《韵会》:“己,对物而言曰彼己。”《书?大禹谟》:“舍己从人。”《论语》:“克己复礼。”《说文解字》:“己,中宫也,像万物象辟藏诎形也。”鄙者认为这里的反有返回的意思,己就是说自身,在孟子这里则更多地强调的是“自心”、“本心”,因此“反求诸己”可以解释为:返回本心,寻找原因。
在《孟子》一书中明确提出“反求诸己”一词的见于以下两章节中。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的方方面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说有,那么就是射箭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射喻人为仁,不得其报,当反责己之仁恩有所未至也,不怨胜己者。《孟子注疏》解释此章说:“以其射者,必待先正其身,己然后而发射之也。盖君子以仁存心,其爱人则人当爱之,犹之正己而后发也。有人于此待我以横逆,犹之发而不中也。自反而不以则诸人,犹之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96《王阳明全集?卷七?文录四?观德亭记》也有记载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因此,根据射箭时的仪态和比赛结束后人们的不同反应,孔孟给予君子和小人的划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汉代赵岐注:“反其仁,己仁独未至邪?反其智,己智犹未足邪?反其敬,己敬独未恭邪?反求诸身,身正则天下归就之,服其德也。”孙■曰:“此章指言行有不得于人,一求诸身,责己之道也,改行饬躬,福则至矣。”孟子言爱人不亲而人不亲之,必吾仁有所未至也,故当反己责之。治其人而人不治者,必吾之智有所未尽也,故当反己而责之也。礼接于人而人以礼报答之,必吾之敬有所未至也,故当自反而责之。盖以身正先自治而正之,则天下之人皆归之而服其德也。如颜渊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是也[1]192。儒家主张“亲亲”、“仁民”、“爱物”,但是当别人对你得施予没有回应时,那么我们不要责怪别人,先从自身寻找原因,确定是否自己做得足够好了。儒家讲究“克己复礼”,说的亦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达到礼乐的要求,进而“天下归仁”(《论语?颜渊》)。
二、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不然看出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则是贵己而贱人,君子先思己过,小人则责怪别人,为自己开脱。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朱子《论语集注》说:“责己厚,故身益修;责己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怨之。”[2]214常人之所以怨,是因为只看到别人对不起我的地方,而不去反省自己的不是处。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向弟子提及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原则就是是否反身内求,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与小人所以分也。”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2]215孔子把谨言慎行作为君子的准则。这足以看出,虽然孔子未言“反求诸己”,但其及其弟子都在以实际行动做着内修外达的功夫。为孟子反求诸己提供了思想源泉。
反求诸己与孔子的“内自省”、“内自讼”相一致,都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反求诸己是儒家内圣之学的紧要处,道德愈深的人,愈具有反躬内省的工夫。这就体现了“反求诸己”的修身工夫。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