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儒家的风格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儒家的风格要点

第九讲 儒家的风格 人文精神的觉醒 孔子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的人,此前中国已经历了夏(约四百多年)商(约六百多年),到了周朝(西周东周共八百多年)的后半段,再接下来是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都是战国时代的人。孟子描述春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正是礼坏乐崩之时。礼与乐只剩下表面的形式,而丧失了实质的内涵。行礼如仪,奏乐如常,却忘记了内在的情感基础。 礼乐安定人间秩序 周公的政绩在于“制礼作乐”,孔子一生皆以周公为学习的楷模,正是因为礼乐既可以安定人间秩序,又可以协调人际情感;否则国家难以存续。眼看社会陷于危机,孔子能做什么呢?他一生的努力,无论在政治、教育及生活领域,“承礼启仁”。 人是指真诚的内心情感而言,少了一份真情,能用礼与乐作何?不过是虚伪的文饰而已。揭示“仁”这一理念,是要启发每一个人觉察自己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亦即要求自己主动自发地“行善避恶”。 道德价值必定出于主体的自觉,人文精神随之觉醒。“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过于夸张,孔子自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我(每个人)想要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人性向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这句话后半段是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孔子、孟子、荀子都没说过,这是宋代哲学家的杰作。 “人性本善”两大盲点: 一是经验上缺乏佐证,每天新闻充斥着各种罪恶行径,有谁是性本善的?人性非常复杂,而“本善”只是描述其主要特质,用以区别人与禽兽之别。只可以说“人有可能行善”,而禽兽与善恶无涉。“本善”是混淆视听。 二是善与恶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皆以“自由选择”为前提。试问:在一个人尚未有能力作自由选择的年幼阶段,怎样可以说是“本善”?当具备自由选择的时候,这种自由必然是同时向着善与恶开放的。 “本善”无法通过逻辑的检验,善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这个前提又无法保证一个人行善。因此,人性本善无法成立。 向善而非本善 人的特色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状态。其形式是以“知、情、意”的结合为前提,譬如:我知道某事是对的,我喜欢做某事,我选择做某事,这三者间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无解的奥秘,而三者配合起来所提供的机会,就是自由得以运作的条件。“向”是指“自由”而言,是由真诚所察觉的内在力量,要求我去实践“应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即称为“善”。 当人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这既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自由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每个人不安,不忍的情况都不一样,即“性相近,习相远”。 关键在于真诚,我们看到人情险恶,人间犹如丛林,那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内心真情,再一路走偏,越陷越深,“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一座草木盛美的山,如果“旦旦而伐之”最后寸草不生。但是每一座山原本都有“可能”长出花草树木的! 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无父母如何孝?无兄弟姐妹如何悌?无长官老板如何忠?无朋友如何信?“仁”从字形上,“从人从二”,亦即“二人为仁”。若是孤独一人,则没有行善的机会。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人与动物或神明之间的任何作为,都不能称为“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仁”在《论语》中,首先与一个人的“真诚”有关。有真诚才会自觉;所自觉的,是自己与别人之间应有何种适当关系,此即“感通作用”,称为“恕”,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肯定别人与自己是平等互动的,才会出现真正的尊重,就像康德所说:“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的。” 这种人文主义,不但是普世价值,而且指出了人生的康庄大道。 仁 (一)人之性 以人性而言,只要真诚(因为若不真诚,就是伪装,成为假人),就会察觉内在向善的力量是源源不绝的,好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无论老鹰如何啄食,他的肝脏总是生生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 人之道 以人之道而言,《中庸》“择善而固执之”,正是人生的正途,人生上进的阶梯,是要努力走向至善之境。 (三)人之成 人之成即是人生目的之完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即是死亡,即是生命的毁灭,为何居然被视为“完成了仁的理想?”人难免一死,而死亡并非结束,而是达到了目的。这样的生死观,其中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亦即孔子对“天”(超越界)有他个人的信仰,所以无惧于世间的患难与死亡。 择善固执论 择善的前提 首先要分辨善恶。如果以外在标准:由社会人群、风俗习惯、法律规章所定,难免因时因地而异;如果以内在标准,行动者个人可以决定善恶? 方法:一是先天的“良知”;儒家是由人的“生理、心理、伦理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