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之疑是神所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即之疑是神所摹.doc

即之疑是神所摹   2012年11月1日到2013年1月3日,为庆祝建馆60周年,上海市博物馆举办了“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展览筹划数年,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等4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为丰富的美国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60件传世极罕的中国古代书作画迹。   这些书画跨越五代至元,很多是中国美术史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是它们流失海外后第一次回到大陆博物馆公开展出。其中最知名者有北宋董源《溪岸图轴》、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宋徽宗赵佶《五色鹦鹉图卷》、南宋马远《春游赋诗图卷》、元赵孟頫《竹石幽兰图卷》、元罗稚川《古木寒鸦图轴》等。   展览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展厅内人流如织,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书画爱好者奔走相告,有的甚至不辞千里专程而来,流连不愿离去。而其中有两幅图卷,或因画者身份特别,或因笔墨构图之间发散出与众不同的气场,引起观展者浓厚兴趣,长久观摩品赏者众多。这就是元张羽材天师《霖雨图卷》和南宋陈容《九龙图卷》。   传世龙图   元张羽材《霖雨图卷》 张羽材(?—1316),也作与材,字国粱,号薇山,别号广微子,张宗演次子,嗣三十八代天师。《元史·释老志》载:“大德五年,召见于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曾因祈雨和平息潮患灵验而受宠于元朝内廷。天师工书善画,“书翰精奇”,《书史会要》卷7言其“作大字有法,草书亦佳”。另据《丹青志》等史料记载,善写竹,画龙之妙几成传说。相传其画龙变化不测,无需粉本,求画者众多。“晚年修道,人有绢素,辄呼曰:‘画龙来!’顷之,忽一龙飞上绢素,即成画矣”。元代钱惟善有《题广微天师〈升龙图〉诗》云:“嘘气乘云薄太清,墨卿灵怪砚池腥。波涛光彩失双剑,风雨晦冥驱六丁。朱火腾空超碧落,翠鳞垂水卷沧溟。真人上挟飞仙去,安得攀髯过洞庭。” 后清嘉庆朝成亲王永瑆录此诗于《霖雨图卷》末。   《霖雨图卷》是张羽材天师目前所见唯一传世作品,且正是一幅画龙之作。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绢本水墨,纵27厘米,横271.4厘米,1985年由Douglas Dillon 捐赠入馆。霖雨指连绵大雨,亦指甘雨、时雨。《尚书·商书·说命上》:“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图卷表现4条行云施雨的蛟龙,采用湿笔晕染手法,水纹细碎,随势赋形,蛟龙角爪锋利、尾似蜈蚣,于苍茫云雾之中隐显可见,给人以烟雨之气扑面而来之感,有研究者评论:“有挟云裹雾、气吞沧海之势。”   南宋陈容《九龙图卷》 陈容(1195—1258),字公储,号所翁,进士出身,一说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一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为官临江(今江西清江),善书画,工诗文,因善于画龙,时有“伯时马,公储龙”之誉。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陈容常在醉后画龙,“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庄肃《画继补遗》评陈容“善画水龙,得变化隐显之状,罕作具体,多写龙头,每画成,辄自题跋,他人不可假也”。邓椿《画继》言其“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喷水成雾”。陈容所画龙图有数幅流传于世,其风格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多有临仿之作。   对于此幅《九龙图卷》的真伪,目前存在争议,有人从题跋书法结体、笔墨风格等方面推断其有可能系元人摹本或托伪,但学界大多仍倾向于其为陈容作于南宋淳祐四年甲辰(1244),是目前所见较早的单幅画龙作品。此卷清初原为耿昭忠收藏,后入乾隆内府,见于《石渠宝笈初编》,后赐恭王,1917年流入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纸本设色,宽46.3厘米,长1096.4厘米,陈容有题跋,钤“所翁”印。全图以爪握大珠之龙为中心,画有九龙,虚实相宜,动静结合,采用勾、划、点、渲、喷、染等水墨写意技法,描绘出九龙在水云间升潜腾跃、隐显出没之态,有莫测变化之妙。   “每以龙为画材”   在道教文化中,龙具有深刻且多元的寓意,是道教题材绘画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天运》中也记载孔子见老子后言: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故有老子犹龙之说。此外,有研究者认为,龙是道的象征物;龙与虎分别隐喻阳与阴,以龙虎为主题则代表阴阳相济;龙有翻云覆雨之功,又常与祈雨相关联。更重要的是,龙往来于苍茫天地之间,自由随性,与仙人为邻、为仙人驾驭,被视为得道升仙的媒介与工具,故有黄帝驾龙升仙、萧史弄玉乘龙跨鹤而去、洛神乘龙车等众多典故传说,以及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广为流行的以御龙升仙和羽人戏龙图案为主题的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龙与道教神仙信仰之间的微妙联系。   正因为此,龙的形象在中国道教绘画史中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