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doc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摘 要: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然与文学间斗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借诗歌咏颂自然地更为多见。国内古代文豪咏颂自然地格调主要有以下两种风格,其一是写得清远闲淡、兴会超妙的;其二是写得雄泻奔放,波澜壮阔,顿挫激昂。但是,无论那一种都不单单是在描写自然风貌,而且旨在借景抒情,感慨万千。本文选用《山石》(韩愈)、《游金山寺》(苏轼)两篇作者的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赏析,以感受其中无尽的韵味和风情,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文学赏析 诗 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120-01
一、前言
通古至今,博览群书,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然与文学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借诗歌咏颂自然地更为多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国内古代文豪咏颂自然地格调主要有以下两种风格,其一是写得清远闲淡、兴会超妙的,比如说《竹里馆》(王维)、《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等等,正如清代名士王士祯所言“画家所谓逸品”,也就是画论中所说的“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此类诗歌多以韵趣胜,以简短的五言古诗和绝句为主导。另外一种是写得雄泻奔放,波澜壮阔,顿挫激昂。不单单在于描写自然风貌,而且旨在借景抒情,感慨万千。此类诗歌以豪气胜,多以七言歌行的形式来展现,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等。在众多人物当中,韩愈、苏轼较为代表,素有“韩海苏潮”的美称,。本文选用《山石》(韩愈)、《游金山寺》(苏轼)两篇作者的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赏析,以感受其中无尽的韵味和风情,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二、《山石》赏析
《山石》属于纪游诗,诗中写山中晚景,夜晚寺院的娴静,月色的优美,诗人游兴之浓,远离公务之乐,都很形象生动。诗从诗人山行至暮、栖息于山中古寺写起。“行径微”几个字,可把深山人迹罕至刻画至深。山寺之中,但见一僧侣,夕照之下,蝙蝠飞舞。多数诗人会以鸳鸯、黄莺、蝴蝶等入诗,唯独韩愈此处用“蝙蝠”入诗,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其力求新意、刻避陈俗的文学情趣。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会发现也只有用“蝙蝠”飞这样的景象,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该处那种凄凉萧索之景。作者升案而坐,堂前有时别样风情——芭蕉叶大栀子肥,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荒芜中发现美景的惊喜之情。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作者顺手写了“僧言古壁佛画好”这一细节,让读诗之人似感亲临之情,由此也反衬出寺院的古老。“疏粝亦足饱我饥”,可见诗人此时愉悦的心情。接着用“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表达出作者因兴奋而难以入眠的精神状态。
“天明独去”六句,写作者次日早行,路边美景历历在目。由此,而感——“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表达作者预想远离尘嚣,忘却人世间的羁隔,简直乘风而去的快意之情。于是在文后的四句中,作者集抒情与议论与一体。“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表达作者深深被山水之乐所折服,厌倦那种低眉顺服、被人束缚的官宦生涯。
三、《游金山寺》赏析
《游金山寺》一诗是作者途径江苏镇江时,夜宿寺中,由感而发的一首诗句。本诗的开头六句以描写金山为主。先以离家远宦为发端,“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其后,“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及“古来出没随涛波”,用虚实的写法描述了此处风涛之雄壮。“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则作为一种一种铺垫,引起下文。虽然文中没有直说乡愁之苦,但是却将那种惆怅之情跃然纸上,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实际上与对仕途生活的厌倦是紧密相连的。也正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意、官场的冷漠,才使作者这颗游子之心更加思念家乡的温暖。苏轼此次京城的南下,也正是由于受到官场排挤而主动要求出外,这种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啊!
夜幕来临之际,游子那种思乡之情更为深切,顿时让作者感到心中发怯,索性要寻船归去,无奈山僧苦留,于是夜宿山寺中。“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此处写景极为逼真亲切,境界之美与绚丽,足以让整篇文章顿然生色。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描述了自己所见到的奇异景象——“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此处写景之意在于引出文下“江山如此”四句——“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初读此,可以感觉作者着意写做此景以引出感慨之情,文笔描述略显生硬。但是仔细品味,还是较为自然的。因为正是作者对仕途的那种厌倦,才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归隐的念头,故偶见异象,便跳跃似地产生了江神莫见怪的念想。
四、比较分析
从两篇文章来开,都是先从游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