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股市现状和发展建议
中国股市现状和发展意见
学生姓名:赵永斌 指导教师:张腊凤
摘要: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特别是对股市这一块能不能重启牛市从满了期待,国务院上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将股市规范已上升至最高行政层级,这应是这条利好的重中之重,有人称之为是托市和护盘,也有人称之为“政策底”。 本文首先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当前的股市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有限,不算是发达的股市的结论,然后对当前股市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剖析,最后简要阐述中国股市的发展方向和意见。
关键词:中国股市 财富效应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一、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1、股票价格影响消费支出的机制所谓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主要是证券)价格的上升导致资产持有者的财富增加,进而产生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居民的个人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表现为股票形式,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明显!
股票市场价格变化对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影响居民的资产财富直接刺激消费。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扬使投资者拥有的虚拟财富增加,从而使投资者增加消费支出,其理论基础是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公众持有的股票构成了个人总财富的一部分,当股票价格上扬使个人的股票资产增值时,居民的财富增加从而消费支出增加。第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预期间接刺激消费。在证券市场发达而且稳定的国家,股票市场可以视为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能够提前预测宏观经济的未来趋势,不论是持有股票的家庭还是没有持有股票的家庭,都可以从股票价格的变动中获取有关未来宏观经济走向的信息。股票价格的上涨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预期,人们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可能走强,对未来就业机会的提高和劳动收入的增长均有乐观的预期,即预期其未来终身劳动收入将增长,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2、模型及估计
为检验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财富效应,构建如下模型(为消除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序列相关性,采用对数形式):
LnCt = β0 + β1 LnSPt + β2 LnDIt + μt
其中:
Ct:表示第t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SPt:表示第t期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平均收盘指数;
DIt:表示第t期内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μt:表示随机项。根据以上模型搜集相关年度数据如下表(表1)
我们以股票价格指数的涨跌代表一段时期内投资者持有的金融资产财富的变化,如果财富效应存在,则消费支出和股票价格指数正相关。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和消费支出正相关,即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会越高。
表1 变量年度数据
年份 Ct SPt Dit 2000年 39,105.70 1882 3632 2001年 43,055.40 1956 3887 2002年 48,135.90 1567.23 4144 2003年 52,516.30 1467.75 4475 2004年 59,501.00 1482.85 5032 2005年 68,352.60 1153.55 5573 2006年 79,145.20 1629.93 6298.57 2007年 93,571.60 4237.69 7309.63 2008年 114,830.10 3031.83 8430.15 2009年 132,678.40 2765.43 9283.28 2010年 156,998.40 2830.99 10522.4 2011年 183,918.60 2666.89 12570 2012年 207166.71 2220.31 14098.21 2013年 234399.53 2168.88 15367.05 注:Ct数据2011年之前来自国家统计局,2012年来自和讯网,2013数据为根据增长率预测数据;
SPt数据2011之前年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2013年的数据分别取上证指数月线11月处的十月均线(MA10)值,由于年鉴上没有这两年的数据,因此采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只取中间十个月的平均收盘指数;
DIt数据2012年之前来自和讯网宏观数据,2013年为根据增长率的估计值。
根据如上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表2:参数估计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LNCT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1/14 Time: 14:19 Sample: 2000 201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