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城市圈佛教文化传播的历史.doc
武汉城市圈佛教文化传播的历史
摘 要:武汉城市圈作为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武汉城市圈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对武汉城市圈的宗教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文化;传播方式;武汉城市圈;历史
一、武汉城市圈简介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古语有云:“中原定,天下安”。武汉城市圈代表着“中部崛起”。首先,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及其重要。武汉城市圈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武汉城市圈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对武汉城市圈的宗教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便不断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品格和特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一次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案例,传播在这个历程中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行为,促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于东汉时期传入湖北。随着各朝不断演变,佛教文化与独特的武汉文化不断融合,武汉城市圈佛教形成了“鄂州译经,襄阳奠基,玉泉立宗,荆州弘扬,禅起蕲黄”独到的弘法途径和模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极大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外延,为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佛教文化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历程
据史料记载,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印度僧人维祗难携《法句经》来到当时的武昌(今鄂州市)译经传法,这是湖北佛教历史上首次见到经文。两晋南北朝时,佛教进入全盛阶段,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印度僧人竺法自从洛阳出发沿途宣讲佛法至江陵。东晋著名高僧道安大师派弟子慧远法师等人率400余僧众来到襄阳。道安在襄阳整理佛典、编纂经目,用“无在万代之前,空为众形之始”的论点扬弃格义;倡导以释为姓,确立戒规;倡导以释为姓,确立成规,派遣众教徒传教四方。道安法师派弟子到荆州弘法,“时江陵僧徒多有行业,或告法师曰:‘荆州法事大盛’。” 建造寺院,塑雕佛像,译经注书,开坛讲经,接收了大批当地信众,极旺的香火使得国内外众多僧侣慕名而至,荆州一时间成为东晋时期湖北弘扬佛教的中心。其弟子昙翼曾主持长沙寺,此后又主持新建上明寺,僧人近千人,规模十分宏伟。时道安的弟子惠远、惠持路经江陵南下时,都曾挂锡上明寺。后惠远从江陵东下浔阳(今九江),“太元九年,安曰:‘若汝吾何言哉?’遂自荆州将之罗浮抵浔阳见匡山爱之庐”,登庐山建东林寺,倡净土,终为南方佛教领袖人物。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朝著名的高僧智者大师前往当阳奉诏建寺,隋文帝赐额“玉泉寺”,提出“五时八教”和“一心三观”的佛教教义,创立了天台宗。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高僧道信法师(即禅宗四祖)应蕲州道俗法师之请,入黄梅破额山(今名双峰山)聚徒修禅传法,蕲州道俗为他“造寺,依然山行”,创正觉禅寺(现四祖寺)。道信在正觉禅寺以其所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道三十多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荆州四层寺法显、神山寺玄爽等众多高僧大德常来参访问道,门徒曾多达“五百余人”,他倡导集众传法,农禅双修,成为禅宗的奠基人,后将衣钵传给了他最得力的弟子弘忍法师(即禅宗五祖)。弘忍法师继承和发扬了道信法师的禅法,主要有二依: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的一行三立,大弘宗风,接引品群,后因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由于弘忍法师对禅宗的大力宣扬,加之道信法师的 “十大弟子”如法如、神秀等,皆传化一方,一时间出现了“天下无寺不禅”的辉煌局面。后弘忍法师于正觉禅寺传法六祖惠能。因此,佛教界确认,“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
三、综述
由此可见,在中国佛教古代发展史中湖北佛教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无法估量的卓越贡献。后各朝(宋、元、明、清等)继续获得大力的传扬,虽然多次遭到劫难,但依旧兴旺,香火不断,有些名寺古刹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