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诗英译的“形式”及多维度美学构建.doc
汉诗英译的“形式”及多维度美学构建
【摘 要】文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对比不同的英文译文,从译文形式的选择和美学构建两个方面探讨了汉诗英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译者会基于自身的认知语境和审美预期,在译入语中采用不同的风格样式,但在创造性地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诗词本身的表达形式及隐含的美学效果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汉诗英译;认知语境;美学效果
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成为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试图就汉诗英译的“形式”及美学构建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及译文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的笔调,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的图画,作品语言凝炼,结构精巧,顿挫有致,意蕴深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原文如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一曲小令,意蕴颇深,其中韵味,“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用“枯藤”和“老树”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昏鸦”中的“昏”字,实际是点明情景所发生的时间。“小桥流水”使人稍感悠闲雅致。“古道西风瘦马”, 意境萧瑟凄凉,“夕阳西下”使荒凉的村野平添了几分惨淡。至此,作者将十种景物连在一起,通过运用“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作为修饰成分,寓情于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既渲染了气氛,又彰显了主题,游子浪迹天涯孤寂无依,深秋黄昏时刻,思乡情切。全曲不着一”秋”一”思”, 却将游子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抒情作品,被广为传诵,并先后被多位译者译为英文。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篇译文进行比较,分别为翁显良的译文: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和Schlepp的译文: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一)诗词英译中的“形式”
Nida(2001)说:“在诗词翻译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尤其突出。拘于内容而不考虑形式,常流于平庸;而失去原诗的光彩,意义只能制造一种印象而不能传递信息。”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汉语注重“意合”,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不依赖语言形式手段,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翁显良属于“表意派”,对古诗的英译采用散文释义方法, 主张不要因韵害义,认为译文主要传达原诗意境,而不顾原诗的韵律问题。翁显良的译文共包括三个完整的句子:第一句对应“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对应“小桥流水人家”,最后一句对应“古道西风瘦马,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此顾延龄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译文的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句子“the day is about done”也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增补的。同样的,第二句中本为并列关系的“小桥”和“流水”也成了被修饰与修饰的关系。这种词语重心的倾斜必然导致读者关注点的偏移和意义的变化。
总之,在Schlepp的译文中,原文中的十一个事物在译文中逐一得以再现,这些看似疏散又彼此存在关联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从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