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 从众行为的特点是: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知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二个功能 1、适应社会生活 2、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 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 (二)权宜从众 个体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愤时,作为领导也受到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个体从众性愈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三)群体凝聚力 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认同感较强,与群体成员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 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性从众; 而由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从众。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反之,个体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个体自信心低的,容易发生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减少;相反,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此外,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二、社会惰化的概念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