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teacher20training[精选].ppt

幼儿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teacher20training[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teacher20training[精选]

数学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张 俊 zhangjun810@hku.hk 当前数学教育存在问题 课程层面: 数学课程教育的价值受忽视 系统化的教学受“生活化、游戏化”的潮流冲击 教学层面: 缺乏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对各年龄班数学教学内容及要求认识模糊 教师的困惑 数学需要“教”吗?是让幼儿自己建构,还是我来“教”他们? “操作”真的那么重要吗? 数学教育如何“生活化”“游戏化”? 在综合主题课程的框架下,如何看待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还要不要系统化的数学教育? 问题聚焦 教与不教 操作学习的本质更多资源 系统化的教学和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问题一 教,还是不教:文化视角的分析 案例: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 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 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 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儿童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中国式“的回答: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会先给予幼儿引导,让幼儿认识自己做法的错误,幼儿是没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 我会给他提示,教他、启发他。理由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可以在他动脑动手之前启发他。 我不会让他这么傻干,我会教他怎么去做,也许不会太直接,间接地去教他。 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规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发现。 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 成人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预设的正确答案时,成人就会给予帮助。帮助的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到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 成人比儿童拥有更为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 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更强调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解,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习,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后者因为可以缩短学习所需的过程,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正确的结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径。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儿童的学。认为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的潜能就越大。 ”教与不教“背后的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并由此衍生: 独立 vs. 关系 平等 vs. 权威 我们的认识: 文化的自觉和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