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菹”.doc
释“菹”
摘 要:“菹”在上古三代是极为普遍的一种菜肴,在文献中出现频繁。本文从上古文献典籍出发,探寻了“菹”的特征和得名缘由,并对“肉酱”与“肉菹”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菹 菜菹 肉菹 腌制
“菹”在上古三代是极为普遍的一种菜肴。《仪礼·士冠礼》:“再醮,两豆:葵菹、蠃醢。”《仪礼·公食大夫礼》:“昌本南,麋臡,以西,菁菹、鹿臡。”郑玄注:“昌本,菖蒲本菹也。菁,蓂菁菹也。”据统计,“菹”在《仪礼》中共出现59次,可见其出现的频率之高。
《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郑笺:“腌制以为菹。”《周礼·天官·醢人》:“王举则共醢物六十瓮,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郑玄注:“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全物若?为菹。”《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昌本……菁菹……茆菹。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加豆之实:芹菹……箈菹……笋菹。”《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麕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以柔之。”由此可见,“菹”在上古三代贵族们的祭祀及平常餐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以上所引文献中,我们大约可知“菹”为腌制之物,其原材料有菜和肉。如要更进一步了解“菹”的特征及其命名的由来,则需要进一步探寻。
一、“菹”的特征
从文献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菹”具有以下特点:
1.从“菹”的制作原料来看,“菹”有“菜菹”和“肉菹”两种。菜菹是用蔬菜腌制而成的,如上例中的“瓜菹(《诗经》)、葵菹(冬葵)、韭菹(韭菜)、昌本(菖蒲根)、菁菹(蔓菁,属今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外形与萝卜类似)、芹菹、箈菹(嫩笋)、笋菹”。《说文·艸部》:“菹,酢菜也。”王筠句读:“酢,今作醋,古呼酸为醋,酢菜犹今之酸菜,非以醋和之。”由此可见,酢菜就是酸菜。段注:“酢,今之醋字。菹须醯成味。《周礼》七菹:‘韭菁葵芹笋?也。’郑曰:‘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全物若?为菹。’《少仪》:‘麋鹿为菹,则菹之称菜肉通。’玉裁谓:‘齑菹皆本菜称,用为肉称也。’”“菹”本指腌菜,但也可以指称腌肉。上引《礼记·少仪》中,用麋鹿做的腌肉叫菹,野豕做的腌肉叫轩,用麕(獐子)做的叫辟鸡,用兔子做的叫宛脾。郑玄注云:“此轩、辟鸡、宛脾皆菹类也。其作之状,以醯与荤菜腌之,杀肉及腥气也。”由此可见,肉类可以做成菹,只是所用的肉类不同,做成的菹的名称不同而已。《少仪》中所云之“菹、轩、辟鸡、宛脾”都是肉菹。
2.从腌渍菹的调料来看,主要是醯和酱。郑玄注《周礼·天官·醢人》:“凡醯、酱所合”。醯即醋,古作“酢”,也称为苦酒。《齐民要术》中所用的腌渍物比起上古时期大大增加了,如:盐、豉、米糁、粥清、女曲等,其中盐和醋的使用是最多的。
3.从被渍物是否被分割来看,凡是整物或者把整物粗切成大片及粗条状的都称为“菹”,而细切成碎末的则称为“齑”。《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麕为辟鸡,兔为宛牌,皆聂而切之。”郑玄注:“聂之言?也。”《说文·肉部》:“?,薄切肉也。”段注:“?,大片肉也。”牛羊鱼这些生的肉,聂而切之叫脍;麋鹿和野豕做菹的时候,聂而不切,即切成大片的薄肉之后不再细切;麕和兔做菹的时候是聂而切之,即切成大片的薄肉之后再细切,这三者是不一样的。《礼记·内则》:“或曰:‘麋鹿鱼为菹。’”孔颖达疏:“凡醯酱所和,细切者为齑,其牲体大者菹之,其牲体小者齑之。”孔颖达的疏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凡是整个的、大片的腌肉或者蔬菜都可以称为“菹”,而细切的则称为“齑”。
4.从被腌制物的生熟情况看,有生菹和熟菹之分。《释名·释饮食》:“菹,阻也,生酿之。”徐锴《系传》:“菹,以米粒和酢以渍清菜也。”上古时期把生的蔬菜和肉类直接腌制。到了南北朝时期,情况有所改变,《齐民要术·菹绿》篇中记载,做肉菹往往都要先将肉经过煮、熬、炙等工序将其熟制,在熟的过程中加入醋或者菜菹汁,或者在熟后加入醋、盐等调料。做菜菹则有两种方法:做咸菹时直接把洗净的新鲜生蔬菜投入极咸的盐水中让其自然发酵,做汤菹或者速成的菹都要先在沸水里焯一下,然后加入盐、醋等浸泡。
二、“菹”的得名缘由
“词的语源,是一个词的音义来源,即一个具体的词音义最初结合的缘由;若该词为名词,是指其所以得名的由来。”(任继昉,1992)对“菹”的词源义进行探求,即探求其得名的由来。
张永言(1982)指出:“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就叫做词的‘内部形式’,又叫词的命名理据或词的词源结构。”张先生所说的词的“内部形式”即词的词源义、词的命名理据。
菹,《说文·艸部》:“酢菜也。从草沮声。”段注:“酢,今之醋也。菹须醯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