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资本监管“雪上加霜” 银行再融资面临困局.docVIP

【2017年整理】资本监管“雪上加霜” 银行再融资面临困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本监管“雪上加霜” 银行再融资面临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HYPERLINK /shijinfeng \t _blank 史进峰 北京报道 2011-02-14 22:53:27 ? HYPERLINK /?keyid=phpcms-content-title-220223verify=fe277412e586018af010923e1668859caction=list \t _blank 评论(0)条 HYPERLINK /mobile.php \t _blank 随时随地看新闻 2011年,随着银监会巴塞尔协议Ⅲ中国版正式推行,中国银行业或许在继2010年天量再融资之后,再度走上资本补血之路。 最先迈出这一步的是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1月7日,该行启动了总额高达215亿元的定向增发计划。 这违背了2009年11月民生银行在H股上市之时作出三年内不融资的承诺;而民生银行食言的诱因,恰是中国银监会2010年8月30日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通知。 是次通知,银监会引入了巴塞尔改革建议中的新监管指标,并在其基础上升级为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指标在内的“新四大监管工具”,新的监管框架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甚至“苛刻”的达标时间安排。 1月18日,内部分析师交流会上,民生银行有关人士透露,“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银监会对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2%,非系统重要性银行8.5%;而总的资本充足率方面,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4%,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是10.5%。” 尽管上述要求得到部分银行的否认,但无论如何,监管层拟从2011年起“加快推进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少资本压力。 按照银监会提出的时间表,系统重要性银行须在2012年达标,远快于全球的时间表。在去年11月份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中央汇金公司驻光大银行专职董事武剑表达了银行业对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担心,“国际大银行执行巴塞尔协议Ⅲ要经过2010-2019年这个长过渡期,而我们却要在两年之内达标。这是否具有可行性?” 是次会上,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周昆平亦直言,“我们是否要完全照搬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我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要执行得那么严格。” 商业银行强烈反弹的背后,恰是中国银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过去两年急剧膨胀的信贷活动,已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资本消耗——上市圈钱”的粗放式扩张模式弊端全部暴露,而在未来五年,信贷为主的融资模式能否迅速改变还是问号。 面对落后的业务模式和监管层的双重资本承压,破解中国银行业的资本补充之路将在何方? 1.再融资:资本监管悖论 只要商业银行上述业务模式得不到根本扭转,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速度及补充渠道就会是困扰银行业的一个核心命题。 一位接近中央汇金公司的人士坦言,现在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不会迅速改变,未来五年之内转型步伐不可能太快。 中国银行业的再融资之路,始于2009年开始的信贷跃进。 当年9.6万亿信贷投放,到2009年末,几大国有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降1-2个百分点,而规模扩张较快的中小银行比如民生、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更是下降高达4-8个百分点。 同时,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开始着力于宏观审慎的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在其监管工具箱中,节节攀升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正成为监管利器。 2009年8月,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造成资本普遍虚高一事,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目的是挤掉附属资本中的水分。 新规明令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债务额度从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降低到25%,且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 此后不到半年,银监会再度加码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要求。 2010年初,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且拨备覆盖率从100%提至130%后,再次提至150%。 11.5%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恰是扣动2010年工中建交四家上市大型国有银行再融资计划的最后扳机,截至2010年1季末,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在11.5%上下徘徊,而中行更是低至9.2%。 随后的2010年,被看作上市银行再融资年,围绕五大国有银行再融资规模、方式、时间窗口、价格的猜测和争议,从年初到年尾,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跌宕波动的风向标;而一年中沪指从年初的3277点一路跌跌撞撞,全年整体下跌15.79%,在全球股票指数涨幅排名中位列倒数第三。 2010年银行再融资潮中,中、建、工、交四大行配股规模分别为600亿、617亿、450亿和331亿元,

文档评论(0)

love19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