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03版)唐2013年(修改).doc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03版)唐2013年(修改).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03版)唐2013年(修改)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华博利星行小学 唐林英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华博利星行小学语文教研组针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近7个月按部就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学生们在一起时往往滔滔不绝。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 二、课题研究综述 读现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难以感受到那份可贵的天性。字里行间也触摸不到童心,感受不到纯朴率真的童真,所能看到的几乎是单调的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甚至“抄”、“套”,与个性心理毫不相干,缺少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化的语言。此课题研究就是从这一现状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症结,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帮助学生有所写,写出孩子本性。 通过研究发现,模拟情境教学法,想象作文教学法、兴趣作文教学法,结合作文讲评课,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主持人和成员 负责人:唐林英 成员:张艳 王立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从而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理论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学习要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因为儿童的阅读面窄,生活经验不丰富而任其自然而然地发展,更不能通过构思指导,精批细改人为地拔高儿童的思想认知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教学走在小学生思维与认知发展的前面,应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如为儿童创设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关注儿童与家人和同伴的交往;引导儿童阅读书籍等,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语言信息的内化提供最有效的动力,有效地推进儿童思维、认知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因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作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及方法上的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表达是否最好”、“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应使学生学会反思与评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展开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策略,有利于作文课堂生命活力的焕发,有利于学生生命意义的体现,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一线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对推动整个语文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结论 (一)善于捕捉,用心观察身边写作素材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生作文不是没有生活素材,而是缺少在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作家柳青曾说过:“丰富的作文题材是靠观察和思考得来的。”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分析,把事物的外在和内涵看清、看透,由感性到理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记得有一次,我满怀信心的去上课,和学生问候的时候一句话说错——应该“请同学们坐下”说成“下课!”,教室里的一切让我吃惊,同学们并没有坐下来,而是瞪大眼睛,一脸的茫然,我惊讶地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怎么啦?”一个平时胆子大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才上课,您怎么就宣布下课呢?”孩子的提醒使我恍然大悟,猛然我的心里好自责:今天我怎么啦?明明上课是有备而来,为什么又不在状态呢?我马上定了定神,尽量掩饰内心的不安,此时,我灵机一动,马上笑着说:“对不起,老师刚才走神了,谁能告诉我刚才你的真实感受吗?没关系,大胆一些。”教室里陆续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回答说:“惊讶”,另一个学生回答说:“疑惑不解”。“非常好”。我很肯定的回答。我继续追问:“你们仔细回忆一下,‘惊讶’这一内心表现出怎样的神情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举起了小手一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这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