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胡适译诗嬗变
浅析胡适译诗思想转变摘要: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创作和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的诗歌翻译主题、诗体和语言的转变,反映了胡适文学理念、翻译功能观的发展和翻译手法的成熟。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能够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主体文化的操控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胡适在新文学草创阶段的首创精神和个人选择。[关键词] 胡适;诗歌翻译;转型 On the Evolution of Hu Shi’s Poetry TranslationAbstract: Hu Shi was one of the leading pioneers of Chinese free verse and vernacular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study traces changes in his selection of themes, subject matter, poetic forms, and types of language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 These changes mark the development of his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and of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maturity of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enable us to see more clearly how target-language culture can exert its manipulative power at a given historical period, and how Hu Shi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in asserting his individuality as a champion of a new literature.Key words: Hu Shi; poetry translation; evolution胡适 ( 1891—1962) 是 20 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中国的进步文人自清末开始译介西方的诗歌,而这些译诗在“五四”时期影响尤为深广。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之一,胡适一生大约翻译了30多首诗歌、17篇短篇小说和其他一些题材的作品。其诗歌翻译明显占翻译作品的大部分,他翻译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固然摆脱不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条件和文化状况的影响,同时也与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胡适的译诗思想是力图将文化他者植入本土文学,并借由当时先进的西方思想改良中国文学和文化。胡适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一再强调翻译的难处,认为译者应该努力做到认真、严谨、负责以求译文不失原意。他自述其译书体会说: “我自己作文,一点钟平均可写八九百字: 译书每点钟平均只能写四百多字。”他还说: “我译书稍有疑难,必查辞书,然而最完备的辞书往往不敷一篇短篇小说的参考! ”“问了几十个留英学生” “写信去托北京大学英文学教授陈源先生”等等,都足以表明胡适严谨求实的翻译态度。虽然胡适算不上翻译理论家,但是他对翻译文学功能的阐发、翻译选材的 “名著观”和现实主义取向,尤其是运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主张,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文学翻译活动,而且间接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学建设。胡适译诗的三个阶段胡适的诗歌译作大多集中发表于1908— 1925年,其译诗从主题、诗体或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08— 1910年,胡适初尝诗歌翻译阶段;二是1914— 1915年,即其赴美留学期间;三是1918—1925年,这一时期也是胡适诗歌翻译的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对应胡适出国前、赴美留学和回国后这三个时期。第一阶段:胡适1906年考入革命氛围浓郁的中国公学,其时创作的诗歌属于旧体诗。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胡适诗歌翻译的练习与准备阶段,正因为有这一时期的大量翻译实践,后期才能厚积薄发。胡适在公学时期的译诗多为旧体诗词,并且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政治化倾向”,“洋溢着爱国热情和战斗豪情”[1]。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胡适接触了《新民说》等革命性书籍,对梁启超、邹容等人的反清救国、变革社会的革命思想倍加推崇;另一方面,当时在中国公学讲授英语的教员常常或写或译旧式诗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