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一、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二、主要史家与史著 三、其他史著 四、史学基本特征 三、其他史著 (一)《竹书纪年》 (二)《汉纪》 (三)《东观汉记》 (一)《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为战国时魏国某一史官所编写,上起夏商周,主要记载的是魏国历史。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1、作者: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但不一定是国史,很可能是史官的私人著作。 2、内容、体裁: 粗略的编年体通史。 其书写文字为蝌蚪古文 记事简短如《春秋》经。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简之上,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3、存亡情况: 自战国以后佚失,汉代学者未见过。 晋朝从古墓中被发现: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水经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通》等书都有引证。 唐以后不见于著录。 明朝又出一《竹书纪年》,内容起自黄帝,共二卷,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人考订为明人伪书。 朱右曾辑录、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4、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故对战国史实的记载特具权威性: 齐桓公午在位年数,《史记·田敬仲世家》和《六国年表》都作六年,此书作十八年,《陈侯午敦》铭文证实《竹书纪年》的正确。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六年卒。 《纪年》:齐(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陈侯午敦》:“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器○○。” (二)《汉纪》 1、作者: 作者荀悦(148-209年),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西)人。幼而多才,长而博学,尤好著述。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 2、撰作缘由 汉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于建安三年(198年)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汉书》。经三年而成《汉纪》30卷,约18万字,其规模仅为《汉书》四分之一弱,时人赞其“辞约事详” (《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大行于世,以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史通·二体》)。 3、写作方法: 《汉纪》内容无新意,只对《汉书》删繁存要、改变体裁,新增材料很少。 荀悦仿《左传》,从高祖至平帝十二世十一帝,依次而叙; 《汉纪》于每年下先记皇帝大事,同时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集中记载出来: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记“初令郡国贡孝、廉各一人”,又记“董仲舒始开其议”,下面便将董仲舒的籍贯、生平、天人三策、直至退休时的情况一一记载下来。 《汉纪》的突出优点是时间清楚;本纪统率一切,列传分于其下,仍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容纳的内容多但不琐碎。 4、史学思想 (1)史鉴意识 君子三鉴: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群下也。侧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申鉴·杂言上》) 创作《汉纪》目的 《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时之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亦足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庶几来者亦有监乎此。 (《汉纪·跋》) 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汉纪》卷1) (2)人事史观 六种国君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汉纪·昭帝纪》) 六种臣子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有嬖臣,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立功兴化,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是谓良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是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嬖苟容,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唯利是务,是谓佞臣。或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