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紫禁城如何取暖过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昔日紫禁城如何取暖过冬.doc

昔日紫禁城如何取暖过冬   北京的冬天是漫长的,一年内约有150多个寒冷天。最冷时,气温低至-20℃左右。冷天如此之长,昔日皇宫里是怎样取暖的呢?   紫禁城内,位于中轴线上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这种建筑设计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无论正殿还是配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保暖效果很好;再加上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宫墙,可以抵御寒冬季节西北风的侵袭。   当然,建筑上的设计仅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室内取暖还要另外有一套设备和措施。   暖阁与火炕   紫禁城的宫殿大多在地面下设有火道,添火的炉门设在殿外檐廊下,有1米多深的坑洞,即炉膛。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绪帝结婚的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殿内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北方农村中的火炕差不多。紫禁城暖阁的地面和炕面是可以加热的,其结构是在殿内地面之下或炕面之下,事先用砖砌筑一条蜈蚣型或金钱眼型的烟道,主烟道直径约70~80厘米,分支烟道直径约40~50厘米。烟道之上加以平整之后,再用坚固的金砖墁地或铺造炕面。与此同时,在殿宇前檐之下预留一个深约1.5米、长约1.5米、宽约1米的炉坑。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或炕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这种取暖技术在我国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天取暖的主要方法之一。   199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通化市的万发拨子遗址发掘出3座魏晋时期的住宅遗址,遗址内有使用火炕的遗迹。火炕大致呈长方形,以块石砌筑成内外壁,在块石之间以板石立砌成复式烟道,烟道上部用经过修整的板石或块石平铺覆盖,间隙用碎石填充,形成平整的炕面。火炕内壁已经被烧成红色,灶内积满灰烬,表明这些火炕使用了相当长时间。火炕是要有烟囱的,以便烟道与外面的空气流通,使柴炭燃烧更加充分。考古人员在挖掘现场没有发现火炕的烟囱。游览故宫时,你也许没有发现殿宇屋顶上方的烟囱,这是因为烟道的设计是有坡度的,从炉膛部位至烟道末端是呈上升趋势的,在殿宇的后墙上设有垂直烟道和若干个同烟道连通的出气孔,是为大屋檐下的隐形烟囱。只是游客至此往往不太留意。   薰炉与手炉   除上面的设施外,殿内冬季还设有火炉,或叫薰笼。薰炉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薰炉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陈列有薰笼。   这种薰炉源于汉晋时期。那时的薰炉是用青铜铸造的。炉子上方有一个镂空的圆球状盖子,炉内炭火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就是从这个镂空的盖子散发出去的。有一种薰炉,因产于山东博山而得名博山炉,流行于汉朝至隋唐。薰炉材质不同,样式各异,有的上面还有仙人、走兽、祥云图案,象征蓬岛仙境。   2003年,人们在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附近发现两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墓室内随葬有磁器、铜器等,其中,用青铜铸造的薰炉最为精美,炉盖呈拱形,上部铸塑有仙人骑兽、神雀附刍等,造型生动优美。专家根据铜器上的铭文确认,此乃晋代遗物,距今至少已有1700~1800年悠久历史,是我国出土最古老的青铜铸造薰炉。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认定这件薰炉为王氏家族当年取暖所用;但墓主人应与当时的王氏家族或名人望族、达官贵族有一定关系。   除了大的薰炉,还有一种小的火炉如西瓜大小,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火炉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现如今,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上百件清代手炉。   手炉小巧玲珑,制作精美,一般高18厘米、长15厘米、宽10厘米左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装饰;内胆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口沿上设置镂空盖,用以通风换气。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至烫手。   手炉的制作工艺多以铜质镏金或掐丝珐琅为主。掐丝珐琅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而薄的铜丝焊在图案轮廓上,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烧制、打磨、镀金而成。装饰内容都是具有吉祥意义的鹤鹿、双蝠、花卉、寿字等。   清宫珐琅手炉的装饰特点均是在腹部进行若干个开光,光内彩绘不同的写实花卉和动物图案,并富有吉祥之意,如鹤鹿同春、三羊开泰、吉庆有余、岁寒三友、富贵牡丹等;光外饰以色彩艳丽的缠枝花卉纹。绝大部分不做款识,只有一件做款。这是一件乾隆款画珐琅开光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