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耳鸣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述耳鸣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综述耳鸣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娟1  张劲2 △   [关键词]  耳鸣;发生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64. 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781 (2008) 1320617204 1新疆医科大学28 期在读研究生(乌鲁木齐,830001)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审校者 通讯作者:张劲( Email :xjzj1 @yahoo. com. cn) 1  耳鸣的定义 耳鸣是一个耳神经学症状,是指在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所产生的声音的感觉,即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美国听力学会对耳鸣的定义为“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叫铃声”〔1〕。 2  耳鸣的分类 根据2000 年德国耳鼻咽喉2头颈外科学会耳鸣诊疗纲要〔2〕分类如下: 按可能发病部位分类:分为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耳鸣。前者是指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限于听觉系统之内,后者是指听觉系统以外的疾病。按病程分类:分为急性耳鸣(3 个月以内) 、亚急性耳鸣(3 个月~1 年) 和慢性耳鸣(1 年以上) 。按症状分类: 分为代偿性耳鸣和失代偿性耳鸣。代偿性耳鸣:耳鸣较轻,患者能够耐受,不用进行特殊治疗。失代偿性耳鸣:耳鸣较重,患者无法忍受, 要积极治疗耳鸣,降低耳鸣的响度。 按耳鸣性质分类: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是因为听觉刺激的缺失造成的声音假知觉。客观性耳鸣是指感觉到的声音是由身体产生并通过骨导或中耳腔传递到耳蜗。绝大多数患者为主观性耳鸣。 主观性耳鸣: ①耳科学的:外耳炎、耵聍栓塞、中耳积液、耳硬化症、血管病变、听神经瘤和其他小脑桥脑角肿瘤、梅尼埃病、噪声性聋、耳毒性聋、老年性聋、突发性聋、创伤(手术、颅脑损伤) 、肿瘤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损伤; ②神经学的:头颅损伤、颈椎加速伸展性损伤、多发性硬化症; ③感染性的:中耳炎、莱姆病后遗症、脑膜炎、梅毒及其他影响听力的炎症过程; ④药物相关的:许多药物的共同不良反应,如水杨酸盐、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氨基苷类抗生素、髓袢利尿剂、化学疗法因子(顺铂、长春新碱) ; ⑤代谢方面: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VitB12 缺乏; ⑥心理性: 抑郁症、焦虑、纤维肌痛; ⑦其他: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和其他牙科疾病。 客观性耳鸣: ①搏动性的:慢性狭窄型非特异性呼吸疾病、动静脉型血管畸形、其他血管异常、颈静脉球体瘤、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瓣狭窄) 心输出量增高状态(贫血和药物引起的高输出量) 及其他状态下引起的血液湍流; ②肌源性或解剖学的:腭肌阵挛、蹬骨肌或鼓膜张肌痉挛、咽鼓管异常扩张〔3〕。 3  耳鸣的流行病学 如将耳鸣不足5 min 者也计算在内,则大约60 %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耳鸣,以耳鸣为主诉的患者约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0 %~20 %。1989 年瑞典报道有1412 %的成人有“经常”或者“总是”耳鸣的经历。1996 年意大利的5 所城市调查表明有1415 %的人有过持续的自发性耳鸣。1996 年美国全国健康状况统计中心对慢性疾病调查表明,当考虑所有年龄时,耳鸣的患病率为3 %,进一步评估45 岁以下的患病率为1 % ,65 岁以上的患病率为9 %〔4〕。朱勇等〔5〕对陕北地区12 县市的28 000 人进行耳鸣流行病学调查,耳鸣患病率高达718 % ,严重耳鸣者达1. 6 % ,且多数患者病程较长,由此推算我国至少有耳鸣患者9 000 万。随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 4  耳鸣的形成机制 目前J ast reboff 提出的耳鸣神经心理模式〔6〕,为理解耳鸣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图1 所示,听觉系统中不正常的神经活动一旦被皮层下中枢察觉,大脑皮层即把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号而加强对它的感知并作出评价,随后由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参与,而产生了消极的认识和负面的情绪,并进一步加强了对耳鸣的关注,随时捕捉注意耳鸣的相关变化,耳鸣的感受会自动产生紧张、烦躁、失眠和害怕的情绪,而不良情绪状态又会再次诱发对于耳鸣的感知,造成耳鸣和不良情绪间的恶性循环。同时大脑边缘系统是控制行为与情绪表达的主要部位,对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也是与耳鸣有关的心理反应的主要产生部位〔7〕。 图1  Jastreboff 的耳鸣神经心理模式   耳鸣与听皮层神经的可塑性研究及耳鸣形成机制假说:生理学定义认为神经系统可塑性是指由于突触输入信号的改变而导致神经敏感性或兴奋性短期或长期的继发改变。可塑性的改变包括神经元细胞膜性质的改变(如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和突触的改变(如释放、摄取和结合神经递质)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