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中心,有一座动物园.doc
城市中心,有一座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动物馆饲养员乔轶伦在给亚达伯拉象龟喂食 北京动物园内的一只猎豹和一名小女孩彼此对视 城中之园
想象一群鸳鸯,正在从东北飞往江南的迁徙途中。当经过北京上空,被劳累和饥饿折磨,忽然发现钢筋水泥中出现一片开阔的树林,以及一连串大小不一的水面。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补充体力,还有同类在呼朋引伴。迁徙路途漫漫,前方凶险难料,有的鸳鸯落下来便不走了。
这群鸳鸯看到的正是北京动物园。随着城市发展,尽管它的面积有所减少,但仍然是城市中间占地86公顷的一片园林。最大的一块水面叫水禽湖,人工养着环颈鸭、赤麻鸭、斑头雁、鹈鹕等20多种水鸟。假如在清晨7点半钟刚刚开园时进来,还能看到各种雁鸭在人行甬道上漫步,有时候也能撞见“母亲”带着“孩子”整齐列队前行。每一年,都有像鸳鸯一样的野生鸟类在这里安家和繁衍,为此饲养员也会多准备出一些颗粒饲料。初听上去不能理解,观鸟爱好者方瑞卿告诉我,他常常会将想入门的朋友带来观鸟。“这里鸟的种类多,水禽的体形也大,适合练习单筒望远镜的使用。”不过一旦入了门,水禽湖便不再适合了。“它们都和游客亲近,失去鸟本应具有的警觉,也就少了观鸟的乐趣。”
少年时代的张劲硕在水禽湖畔度过了很多时光。他现在是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科普策划人,经常在媒体上做动物科普。出生于70年代末的北京,小时候张劲硕就喜欢动物。比起自然博物馆那些生气不再的标本,在动物园里观察各种动物行为能给他带来很多乐趣。他记得在湖边看到过黑天鹅喂鱼:“鹅将嘴伸到水里润湿,然后伸进饲料盆,沾满饲料再放入水中,和聚拢过来的小鱼玩得不亦乐乎。”上中学的时候,他每周都会来动物园,并且会做记录。“眼看着一种动物从小长起来,到交配、繁殖,再到抚育下一代。”见证生命诞生,他会欣喜;有时自己一直在追踪观察的动物突然消失,他会失落。“也许是交换到别的动物园展览去了吧!”对于那些灵长类的动物,他一看就是半天。如今那些观察笔记不知所终,他感叹假如天长日久地坚持记录,说不定也能写出《黑猩猩的政治》那样伟大的著作――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将黑猩猩如人类一般的社会组织展现出来,它们被性、权力、倾慕、嫉妒等欲望与情感支配着行动。 北京动物园的水禽湖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
“周末去不去动物园?”随着一代人年龄的增长,以及对面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建立,这句话变成了逛街买衣服的邀约。然而在张劲硕的童年里,去动物园只意味着一件事情,就是去看动物。位于车水马龙的西直门外大街,旁边就是地铁换乘站、火车站和公共汽车总站构成的巨型公交枢纽,然而从那座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砖雕门楼进入,却一下子投入了自然的怀抱。这里草木繁盛,更有松柏、银杏、国槐、榆树等古树名木投下绿荫。“仔细倾听,有鸟鸣的婉转悠扬,有猿猴在林间嬉戏攀援发出的?O?O?@?@的声音,黑猩猩的叫声是一种沙哑的吼叫,偶尔传来一声低沉的但穿透力极强的虎啸,让人心生敬畏。”
张劲硕在这里完成了有关动物的启蒙教育。不像今天的动物园里只卖零食和玩具,那时动物园有自己的书店来卖科普读物。张劲硕在书店买到过法国人雅克特雷?莫兰写的《动物趣闻》,书里的观点对他产生着影响:“当你在谈论动物的习性时,请避免使用‘因为’这个极其有害的字眼……‘狗吃东西是因为他饿了’,这句话就很愚蠢。狗饿也可以不吃东西,可如果有另一条狗守在食物旁边,狗不管饿不饿都吃……观察动物如何生存,这最有意思。”还有个笔名叫北野一志的中国作家写的《动物园的世界》,讲的都是北京动物园里发生的故事。“比如一只从美国引进的犰狳,本来是夜行动物,可一下子倒不过时差,昼出夜伏。”张劲硕还爱收集动物园出的明信片。1989年出版的一套10张大熊猫明信片,他买到后如获至宝。
2004年,北京动物园第一次面临搬迁。这引起了许多和张劲硕一样对动物园有着情感记忆的市民的反对。李一知那时上“大一”,刚来动物园做志愿者。她记得打到动物园游客接待中心的电话一下子有了360度的转变:“之前都是投诉,结果搬迁的消息一出,电话里都在说动物园有多好。”最终反对呼声太高,搬迁提议不了了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北京规划委主任黄艳重提动物园搬迁。与上次有可能全部搬迁不同,这次强调的是“局部搬迁”。搬迁的原因与之前相似,一是城市核心区中,噪音会对动物的居住造成干扰;二是动物园游客量大,节假日周边交通承受巨大压力。一位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从前年开始,就有了“一园两区”的说法,并且对城郊的动物园新园区进行了设计招标。如今方案已出,但整个设计凭空而做,仍然是“搬去哪儿不知道,哪些动物要搬也不知道”。
与十几年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状况相比,从动物园的员工,再到北京市民,对于局部搬迁的情绪已经没那么激动了。十几年间,“动物福利”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经济水平提高,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