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7讲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第27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纲要求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标提示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 2.措施 (1)农业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 ①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2)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3)在改革目标上,不切实际和盲目,最终失败。 『思考应用』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2)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评价 (1)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2.内容 (1)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2)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评价 (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思考应用』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考向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 史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史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1.史料一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2.史料二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但可以看出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3.史料三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取得很大成就,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据史料一、史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 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根据史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摘自2014年福建高考T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赫鲁晓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1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2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34类开放性探究题专练.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48类解题能力专项练.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2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课件.ppt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1(专题提升)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Word版含答案.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2(专题提升)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Word版含答案.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10(专题提升)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Word版含答案.doc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1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课件.ppt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4(专题提升)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doc
-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3讲.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5讲.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ppt
- 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二轮复习专题质检卷1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现代中国的文化、科技Word版含解析.docx
-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自主学习课(九).ppt
- 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二轮复习专题质检卷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docx
- 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二轮复习专题质检卷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Word版含解析.docx
- 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二轮复习专题质检卷1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与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Word版含解析.docx
-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4讲.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