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邓中翰:我的中国芯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星微邓中翰:中国芯创业故事 我的“中国芯”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IT业迅猛起步,无数年轻人在比尔·盖茨《未来之路》的感召下,积极投身计算机领域。那时我们国内的电脑行业绝大多数都是运用进口配件进行组装,对于涉及电脑核心的技术,特别是芯片,有一种遥不可及的神往,对美国硅谷更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此时,改革开放初期到美国留学的一批高科技尖端人才已经开始在硅谷创业。本文的主人公邓中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80年代末,邓中翰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考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成为伯克利建校130年历史上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科的学生。    他学习期间便开始创业,在IBM研发中心参与过世界最先进计算机的设计,在硅谷获得风险投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在短短几年,让公司的市值达到1.5亿美元。   30岁时,邓中翰回国重新创业,带领团队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创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经历10年努力,“中国芯”已植入了苹果、索尼、三星、戴尔等全球顶尖品牌计算机和手机中,“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和“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均突破亿枚,使我国集成电路芯片在全球PC图像输入和移动数字多媒体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邓中翰带着最先进的视频芯片处理技术来到天津,在天津滨海新区绘制起了他的又一个宏伟蓝图。   在别人看来,做一切事情对邓中翰来说似乎都那么顺利,但论起他的成功之道,有两个词邓中翰提得最多,那就是勤奋和诚信。他说:“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要有足够的勤奋。而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功的保障是责任,经历得越多就越能感到责任的重要。” 童年:充满梦想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期盼长大的童年……”《童年》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小时候总听少儿广播节目中讲科学知识,天为什么会是蓝的,太阳为什么会是红的,彩虹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听完了脑子里还总想着这些事儿,追着大人问这问那。后来,我有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天天抱在手里看,这就是我最初的科学启蒙。”    邓中翰小时候还有一个梦想是当解放军,当空军飞行员。“因为我特别喜欢星空,望着星空会令人充满遐想。”因此,他自幼对航模特别有兴趣,还曾自己做了一个航模参加全国比赛,“我做的航模还飞得挺远的!” 他还很喜欢和小伙伴们比算数,比谁算得快,他总是赢。“后来我在想,我的人生道路与童年的这些事有很大关系,听广播使我对科学产生兴趣,《十万个为什么》使我萌生了浓厚的求知欲,做航模启蒙了我思考和动手能力。那时,天天都在琢磨怎么让自己的飞机飞得更远些,想出个主意就动手去尝试;跟小朋友们比算数,锻炼了计算能力,还树立了我的自信。”    从上学开始,邓中翰的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真正跨入了探索科学的殿堂。 大学:插上翅膀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的未来不是梦》    邓中翰在科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专业,这是很纯粹的科学探索学科。那时,科大学生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全国的所谓天才、神童、超长生大都云集科大。天才们凑在一起,就看谁更加勤奋了。当年邓中翰在科大算不上是天才,但是,他足够刻苦,足够勤奋,因此成绩足够优秀。 “我的印象里,在大学期间,娱乐的时间很少,每天都是埋头读书学习。有一天,一位老师在我面前点燃了一盏明灯,那是我们系的胡教授,他在国外做过访问学者,回国之后,他非常支持学生具有活跃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我们创新思维。有一次,他教我们电磁学的课程时,我觉得他没有讲透彻,有可探讨的地方,我把想法整理成文稿寄给他。他没有生气,还把我叫到他家里,鼓励我说,这样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非常好,他鼓励我多搞搞科研,自己主动钻研些课题。”    后来,邓中翰加入黄培华教授的小组做科研。他一边在攻读量子力学课程,一边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地质学中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交叉创新,使得邓中翰在20岁的时候,就在中国的科技杂志《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文。“这是我当时印象最深的,其实创新产生于交叉的前沿,越年轻的人越敢于突破思维框架,打破框架思维更能够创出结果。” 当年,中国科大是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当时,科大的学业是五年制,即将结束五年的学业时,邓中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美国顶尖大学深造的机会,这如同为邓中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伯克利:挑战与创新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