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通关课件:2.4.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ppt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通关课件:2.4.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通关课件:2.4.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特别提醒】如果涉及多种表现手法,可设序号,分别按此模板分析作答,可以由主到次或涉及诗句的先后为序。 【知识拓展】 容易混淆的表现手法 1.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做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与实的几种情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2)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如“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 (3)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即化虚为实。而读者则必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琐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对点训练】 (2015·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长。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词的下阕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提示:题干明确了考查虚实结合的方向。先明确词句中虚实结合手法的具体运用。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最后点明其中的效果。 请你组织答案:明确词句中虚实结合手法的具体运用:前两句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点明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 提示学生回顾一下,解题过程中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要 进一步突破? 实写 送别的情景:长亭饯别,直至日暮;别语缠绵,语无伦次。 虚写别后的孤寂,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 别后的孤寂,更加衬托了现实中送别的伤 感。 【浏览文本】(确定答题要点) (1)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 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 (2)技巧上: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但第二首的“愁 情”主要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请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①从景情关系分析: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②从抒情方式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第一首寓情于景, “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 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评自己】根据下面的评分依据,看看你的答案得了几分,想想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