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寺庙钟声.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中的寺庙钟声.doc

唐诗中的寺庙钟声   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名篇,而“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无疑最脍炙人口。上世纪80年代我去苏州寒山寺参观,见到寺中有不少日本友人赠送的铜钟,可见,那一千多年前的钟声直到现在还叩动着中外人民的心扉,引起大家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这钟声不是像长乐钟、景阳钟那样出自宫禁,近在人寰;而是如远岫钟、烟际钟那样出自古刹,迥超世外。那么,唐诗中的寺庙钟声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它在唐诗中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请各位先生批评指正。   我讨论的范围限定于盛唐、中唐诗歌,主要集中在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所谓山水诗派。这派诗人的风格被司空图称为“趣味澄?椤保?被严羽称为“莹彻玲珑”,被王士?G称为“神韵清远”。这派诗人在创作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写宁静的山水世界,二是善写僧寺题材的“方外之情”。这两个特点往往结合在一起,即在寻访僧寺的过程中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而在盛唐、中唐诗中,钟声成为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之一。   举两首名篇为例,一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是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静,日暮坐闻钟。”这两首诗都因其钟声描写而获得了后世评论家的喝彩,如吴汝纶评“深山何处钟”句为“幽微?殄悖?最是王、孟得意神境”(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评“日暮坐闻钟”句为“一片空灵”(同上)。   王孟派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钟声来创造意境,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孟诗派的禅趣。评论者有的赞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为“警策”(殷?[《河岳英灵集》卷上);有的欣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造意”(欧阳修《续居士集》卷23《题青州山斋》)。其实,这首诗最有灵气的要数余音袅袅的结尾,万籁俱寂,只有几杵疏钟颤悠悠回荡,这是何等静寂幽邃的境界!化动为静,化实为虚,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幻化为空无的永恒。纪昀评此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卷四引),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盛、中唐宁静的山水世界中,也许再没有一种声音比钟声更富有禅意和诗情,善写方外之情的诗人,很少没有在诗中描写过钟声的,如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已昏”(《夜归鹿门山歌》);王维的“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储光羲的“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苑外至龙兴院作》);钱起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寺》);刘长卿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甚至被文学史著作归属于其他流派的盛、中唐诗人,也同样会在描写宁静山水和幽寂情怀时,用钟声来作映衬。如李白的“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东林寺夜怀》);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等等。   我们注意到,唐代诗人描写钟声时一般爱在“钟”字前加上这样几个形容词:“疏”“霜”“清”“夜”“晚”“暮”“晨”“远”“微”等等,而这些形容词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钟声的性质,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其性质来探索寺庙钟声独特的宗教魅力和艺术魅力。下面兹将这些冠有形容词的钟声合并为四组,分别考察其宗教上和美学上的价值:   其一,“疏钟”,就钟声的节奏而言,舒缓从容,似断若连,“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张说《山夜闻钟》),其声音的结构形式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颇相对应。所以,“疏钟”常常唤起诗人归隐林下的情怀:“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里》)“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韦应物《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侍》)   其二,“夜钟”“晚钟”“暮钟”“晨钟”,就钟声的时间而言,回响在世俗活动业已停息或尚未开始之际,在静夜或清晨,它属于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属于心存方外的诗人或高僧:“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岑参《春半与群公同游元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