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寄生虫免疫.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寄生虫免疫.doc

抗寄生虫免疫 (Immunity to Parasite) 一、 概述 长期以来,由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昆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类 及动物健康的重要疫病之一。这些寄生虫,有的感染人(如恶性疟原虫),有的感染动物(如 伊氏锥虫),有的为人兽共同感染(如旋毛虫),它们或引起宿主的急性死亡(如恶性疟原虫、 伊氏锥虫),或在宿主体内长期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逐渐降低宿主的抵抗力(如各种肠道寄 生虫)。由于寄生虫属于真核生物,如蠕虫和节肢昆虫都为多细胞寄生动物,虫体的各种功 能器官逐渐趋于完善,虫体细胞内具有完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结构,即使单细胞原虫,其细 胞核内 的核酸组成及细胞器结构都较细菌等原核生物复杂,因而寄生虫对宿主及环境条件的适应能 力较原核生物更强。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在疫病的控制方面,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比对传染 病的防治要更艰难。 有关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以药物防治为主, 理 由是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制苗不易,而且效果不佳;另一种认为应以免疫预防为主,理由 是寄 生虫与细菌、病毒一样,也有其自身的抗原或特异抗原,也应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 应答。不论哪一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和成功的例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寄生 虫病的 免疫预防多持谨慎态度。虽然,各国一直没有放松对寄生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但多数人更倾 向于 药物防治的重要性。事实上,在虫苗没有成功之前,有效的药物治疗也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 的 作用。但近几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原来经典的抗寄生虫药(如氯喹、氯苯胍等)对一些寄生 虫 病的治疗作用不断减弱,在有些地区(如在非洲)几乎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即寄生虫对传统药 物 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面对这一局面,人们又把目光重新转移到了免疫学预防方面。免疫预防 较药物预防有很多的优越性,其一是它防病于未然;其二是副作用不明显。而药物防治 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一是对耐药性虫株无能为力;二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三是研制周期可 能 很长。目前,随着各种生物学新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寄 生虫免疫学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各种虫体的抗原变异机理不断被揭示,保护性抗原分离及 分 子克隆不断取得突破,寄生虫基因工程虫苗已初露倪端,牛巴贝斯虫基因工程苗在澳大利亚 已 开始进行田间试验,人用恶性疟原虫基因工程苗已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试用了多年,并取 得 了令人振奋的临床保护效果。基因免疫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相信随着寄生虫免疫学研究的 不断 深入,会有更多的寄生虫虫苗问世。本章主要就寄生虫免疫学的有关内容作一介绍。 二、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识别与清除,包括天然非特异性免疫和生后 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两个方面。宿主对寄生虫的天然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 作用、炎症反应或由炎症反应包围寄生虫而形成的包囊。而生后特异性免疫则包括宿主对寄 生虫的特异识别能力,即免 疫系统与寄生虫抗原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并产生记忆反应。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常是 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 1. 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即免疫机体能够完全消除侵入 体内的虫体。这种免疫在临床上很少见,如感染皮肤型利什曼 病的人或犬,病愈后,对再次感染可产生完全的免疫力。接种泰勒虫苗的牛在一定时间内也 可 产生消除性的免疫力。提高人和动物产生抗寄生虫消除性免疫力是寄生虫工作者的主要目标 。 2.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 的一种免疫状态。宿主不能完全消除侵入体内的虫体,那些在体内寄 生的少数虫体对宿主也不会产生严重损害,而起到免疫作用,不断刺激机体产生对再感染的 免疫 力,即所谓的带虫免疫(premunition),早期的牛巴贝斯虫苗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制备的。将 体 内有巴贝斯虫寄生而临床上又不表现任何症状的牛的血液接种其他的牛,使后者也处于带虫 免疫状态;或是用药物杀死发病牛体内的绝大部分虫体,而保留一部分虫体,使宿主处于带 虫 免疫状态。但后来发现这两种方法均不可靠,前者有大面积传播疾病的可能性,而后者易造 成耐药性虫株产生。 3. 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这一点在蠕虫感染中比较常见,一般宿主对消 化道内的蠕虫的免疫反应都很有限,很难有效地 清除虫体。另外,一些寄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