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接触与内蒙古地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语言接触与内蒙古地名.doc

民族语言接触与内蒙古地名   摘 要:在多民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历史上蒙古、汉、满等语言接触关系紧密,从而引起了地名的变迁,形成了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地名。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从语言接触角度入手,对当地地名的起源、类别及结构特征等做简要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语言接触;地名变迁;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10-04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指不同族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往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世界上的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各民族语言总是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多民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农牧交错地带,是北方民族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阵地。从语言接触角度来看,内蒙古北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南与汉藏语系汉语的东北官话(嫩克片、长锦片)、北京官话(朝峰、怀承片)、兰银官话(河西、银吴片)以及晋语方言(张呼、大包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赤峰地区因地理位置独特,民族语言间的接触也更具特点。该地区蒙古语各分支土语较多,分布最广的是北部的巴林土语、南部的喀喇沁土语,东部、西部还分别受到科尔沁土语、察哈尔土语的影响。当地汉语属于北京官话朝峰片,实则为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的过渡方言,兼具两个官话大区的特点[1]。复杂的语言接触环境使赤峰地区的地名也别具特色,充满地方色彩。   一、赤峰地区的民族语言接触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在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的赤峰地区(广义的赤峰地区,包含今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地区)又被称为辽西文化区、红山文化区,恰好位于农牧过渡带,属于北京官话区朝峰片(朝阳-赤峰),是农牧交错的内蒙古地区一个生动的缩影。   秦汉以来,有史记载的匈奴、鲜卑、乌桓、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曾长期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并与关内汉族人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尤其是12世纪蒙元(1206-1368)以来的蒙古族诸部落,伴随着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军事活动,从蒙古高原腹地徙居这片辽朝故地,800年来一直在此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蒙古统治者广建分封,也曾效法中原,在此地区建立城郭(如今翁牛特旗境内元代全宁路古城遗址),城内都建有文庙。1368年,蒙古势力退出中原,明蒙在长城沿线对峙200余年。蒙汉民族历史上的接触,给赤峰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打上了鲜明烙印。   17世纪初,女真(满洲)族爱新国(后金、清)兴起于东北一隅的白山黑水之间,自东向西先后绥服漠南蒙古诸部,使今天赤峰、通辽、兴安地区成为满洲统治者经略中原的重要侧翼。清朝建立政权后,统治者在蒙古原有部落基础上,在今辽西赤峰地区北部置昭乌达盟(8部11旗)、南部置卓索图盟(2部5旗)管理当地蒙民;在大兴安岭以东以南的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的广袤地带建哲里木盟(4部10旗)。有清一代,针对东三盟实行的13个“备指额驸”旗中,有8个分布在赤峰(昭卓盟)地区,200余位清皇室女子下嫁此地[2],带来了大量满汉随从人员,其后代繁衍日盛,形成了多个满族聚居村屯。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的政策,大批关内冀、鲁、晋、陕破产贫苦汉族流民涌入蒙古地区,毗邻汉地的昭卓二盟各旗自然成了接纳汉族移民的第一站,持续一个世纪的移民潮形成了汉族进入赤峰草原的高潮,也最终奠定了赤峰地区蒙古、满、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可以说,始于蒙元时期的多民族融合,加之有清一代近300年的统治,促进了蒙古、汉、满等多民族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形成了赤峰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北京官话区朝赤片语言文化。   始于晚清的移民潮,使汉族移民人口激增,反超蒙古等土著民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赤峰地区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长期的蒙汉杂居过程中,汉语及汉文化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语言和主流文化,社会影响不断加大。蒙汉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兼用、语言转用乃至语言濒危等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些变化都直接反映在地名的变化过程中。   二、赤峰地区地名的类别   赤峰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在地名上也体现了多民族特色。赤峰地区蒙古语地名约有6500多条,满语地名11条,藏语地名33条,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朝鲜及其他民族语言地名[3]。其中蒙古语地名约占一半,也最能体现蒙汉两种语言接触交融的特色。本地区蒙古语地名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自然地理类   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反映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产方式。这种现象遍布世界各国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如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