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汉译英.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译英:“风筝”(一) 热 ★★★ 汉译英:“风筝”(一) 明确主题与情景思维 建议题目改为:语篇主题倾向与情景思维对选词择义的制约性 黄洁 林贯南 黄伟强 (商英国贸032班) 本文翻译了鲁迅的《风筝》的前两个段落(选自文集《野草》),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译成之后与两篇名家译作进行比较,讨论文章主题和背景对翻译的宏观影响以及情景思维在具体操作中的微观效应,将在下文一一细述。(三篇完整的译文见附录) 《风筝》主题和背景分析: 鲁迅(本名周树人)和周作人(1885-1967),年龄相仿,早年曾并肩战斗,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但后来,兄弟却失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鲁迅以笔作枪,义无反顾的向一切黑暗和愚昧挑战, 成为左翼文坛领袖。 而周作人则渐渐退守到书斋之中,饮苦茶,读杂书, 力求在休闲恬静的生活情趣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风筝》是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它包含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围绕“风筝事件”的前后始末展开的,第二个故事隐含着作家的一次心理历程。 死亡、孤独情结可以说是鲁迅童年及少年时代情绪记忆的一个核心内容。命运的无常,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这些痛彻肌肤的内心体验,让鲁迅格外重视自己的那份亲情关系。而在两兄弟的态度上.鲁迅表现得更为深切。此时又值“五四”新文化退潮时期,新青年团体的纷纷解散分化,内外交困,那份孤独寂寞之感更是难以形容.为此,他虚构了一个“无怨的恕”的故事给自己套上深深的“罪恶感”的枷锁,让自己在自我折磨及自我怜悯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尾这句话中深切地体会到那份绝望中的抗争。一个伟大的作家通过其作品宜泄和释放自己的内心苦闷和悲观情绪并不代表作家本人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就作品本身来看,或许这其中还隐含着另一个幻想,那就是给周作人一个暗示:“我们兄弟之间并无‘无可把握’的仇怨而言,所谓无怨的恕。”这种变相的道歉也许正是给周作人发出的一个和好的信号,希望重新回到那段“兄弟怡怡”的日子。因为《风筝》的创作时间正是家人团聚的年关时节(1925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鲁迅在这样的时刻产生这样的愿望应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完全符合常人的情感需要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风筝》中作家主要情感基调应归结为自我谴责与自我抗争。 (点评:在语篇翻译之前,必要的背景分析与对语篇主题及主题倾向的把握,将有助于译者正确地把握局部或微观层次词句的语义内涵特征的倾向性,这对译文的选词择义往往产生决定性的制约。你们在翻译之前对主题及与作者相关的背景(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潜在的人物关系)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较好地把握住了语篇的情感基调及其思想倾向,这使得你们在下面的批评性分析中有了令人信服的论述。非常好。) 《风筝》原文选段: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春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译文分析: (点评:此处可对下文讨论或评析的要点作一概括性点题,如:选词的理据——翻译过程中的情景化寓意分析与社会文化语境关联性融合的词义内涵特征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i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