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靠谱的晚清名医.doc
不靠谱的晚清名医
一位叫丁祖良的老贡生,因为十九岁的女儿两三月经期未转,请贝祖荫去诊病,但请的人却说成是为少奶奶看病。结果贝祖荫竟然给一个未出阁的黄花闺女诊出了怀孕三月的喜脉……
在大清朝进入尾声之时,中医依然在这个国家的救死扶伤事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人们也知道,这些挂着“悬壶济世”牌子的大夫,往往有着种种不靠谱。
当“拟生脉散”四个字,被杜钟骏忐忑不安地写在药方笺上时,在场所有人的面色都阴沉下来。
每个医生都知道,当药方上出现“生脉散”这味药时,就相当于宣判了患者死刑。尽管组成这味药的几种药材――人参、麦冬和五味子都是常见药物,却只有在患者六脉散微将绝、命悬一线时才会冒险一试,但往往也只是尽人事。
对杜钟骏和其他医生来说,1908年11月14日,必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难忘也最恐惧的经历,因为躺在面前的是大清帝国名义上至高无上的君主――光绪皇帝。
所有迹象都显示皇帝之病猝然突发,而且凶险至急。对给皇帝诊病的医生们来说,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与皇上的死亡撇清干系。
杜钟骏诊完脉面见内务府官员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今晚必不能过,可无须开方。”只有在内务府官员的再三强迫下,杜钟骏才勉为其难地在药方上写下“拟生脉散”,让人用“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自从三个月前入宫给皇帝和慈禧太后看病开始,杜钟骏就打定主意:皇上的病,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但伴君如伴虎,皇上的生死分分钟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这并非是杜钟骏第一次面临这种棘手的危难状况。早在30年前,他就遭遇过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生死时刻。那一年杜只有26岁,诊治的是一名“头面赤肿,以致两目俱合”六脉沉细欲绝的濒临死亡之人。
但杜在按完脉后,却得出了一个让病人家属大为惊诧的结论,这个人的病有救,但必须要按照他开的方子来治。而他开出的药方更让病人全家大惊失色:病人明明“面红肿如火”,而他却开出了十全大补汤,还加上干姜、附子这样的大热大补之药。
这是一场生死豪赌,但最终的结果如杜钟骏所预料的那样,药到病除。杜钟骏也因为这个起死回生的医案而声名大噪,就像晚清的许多医生同道一样,他开始踏足官场,为自己的行医事业更添上一顶功名的帽子。
1908年,他已经成为浙江巡抚冯汝?Y幕中的节署文书,这是一个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位置,晚清的很多督抚大员都是从幕宾文书起家一路直上的,但就在此时,他突然被冯保荐入京,为身罹重病的光绪皇帝治病。
从一开始,杜就把这个差事当成一份苦差,毫无为龙体把脉的荣耀感,反而更添了许多忧惧。为这样的非普通病人诊脉,要时时小心不要触碰忌讳:“皇太后恶人说皇上肝郁,皇上恶人说自己肾亏。”
“肝郁”和“肾亏”这种被忌讳提起的病名恰恰证明了早已流传坊间的宫中秘闻:从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皇帝就一直被皇太后幽禁,囚徒心境,自然很容易患上“肝郁”之病,而“肾亏”则暗示皇帝生殖能力有问题,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宫内外一直谣诼纷纷的“废帝另立”之说。
宫中的三个月,对杜来说,也许抵得上他行医经历的三十年。三十年前,他冒险使用大热大补的猛药救活了一个命在旦夕之人,而三十年后,面对同样一个缠绵于生死之间的病人,杜却感到手足无措,他和他的医生同道,唯一能指望的,只有“生脉散”的奇迹发生。
就在杜钟骏和他的医生同道满心想着如何脱离宫中火海的时候,一本名为《医界镜》的书,在嘉兴的一家名为“同源祥”的小书庄里刊印发行。
这本书的作者,化名“儒林医隐”的郁闻尧,本人就是医界中人,所以深谙所谓“名医”的个中三昧。
《医界镜》最初在1906年以《医界现形记》的名字出版,已经印了一千册,却因为揭露了某位名医的内幕,所以被迫收回,这算是现代中国医界揭黑小说的鼻祖。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这些名医的练成,往往都是无心插柳,或者说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小说的主人公贝仲英就是完全靠运气发迹的典型代表,他的名医发家之路是治好了杭城富豪赵氏之子的疑难怪病,这位赵公子因为贪食不消化,患病日重一日。
贝仲英给他开出的灵丹妙药,其实是他“旬日未洗澡,臭垢层叠,一搔一条”的泥垢捻成的臭垢丸,却被他吹成是用了“参芦、藜芦、生山桅、豆豉,加些阿魏丸”制成的“二芦豉丸”,但因为病人需要催吐,所以没有什么比身上的臭垢更让人恶心呕吐的东西了,于是药到病除,贝仲英也借着赵富豪的鼓吹而一跃成为名医。
这些靠运气扶摇直上,成为名医的事迹绝非个例。在有清一代的笔记中比比皆是,吴炽昌就在《客窗闲话》中提到过一个吴姓的??李郡名医,这位名医刚出道不久,就把县令爱女的感冒治成了不治之症,幸亏和衙役相熟,闻风而逃,等到县令换任,他才回家复整旧业。
结果就在庆祝重新开张欢宴之时,又新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