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 一脉三代的裱画情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旭光 一脉三代的裱画情缘.doc

张旭光 一脉三代的裱画情缘   “北京琉璃厂一条街的字画装裱店,如今只剩三五家还手工裱画,其他都变成‘立等可取’的机裱。”这话出自琉璃厂“锦霞堂”老板,她显然清楚师父张旭光的脾气。张旭光讲了,附庸风雅的外行人才会选“一槽烂”的机器裱画,他们“玩儿得低端”,根本不知道好好的字画经化学胶一磨,就很难再揭开重裱了。这是装裱行当的大忌。   “三分画,七分裱”,传统裱画工艺可考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而今开始由机器代劳。这个时代,对纸张和手的特殊情分,简直如琥珀一般稀有地存在。长年累月在故宫里修复字画,张旭光倒没被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搅动。他觉得踏实做着挺好。外面学生把他捧太高,他还有点别扭。   外祖父刘定之,父亲张耀选,再到他,祖孙三代裱画人。张旭光说,理论上“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但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达到。文物之所以留存千年,靠的是一代代修复人为它“续命”。   一脉三代   张旭光性子率直,言行举止透着很浓的京味儿。一聊到家族情分,他的南方底色显露。书画装裱分南裱和北裱,南裱又分帮派:苏帮、扬帮和本帮。本帮是上海,扬帮是扬州,而苏裱就是苏州。张旭光的父亲张耀选为姑苏人士,是故宫书画修复组第一代开创者,因此故宫裱画室以苏裱为主。   1986年,二十岁出头的张旭光承袭了父亲的手艺,进故宫接班。   直到成家前,张旭光还习惯吃着清淡、偏甜的苏州菜。而二十几岁像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他的生活习性转入北方风味,人生轨迹也变道为裱画匠人,再没回过头。   这个年纪,也是张旭光的外祖父刘定之独立开铺的岁数。祖籍句容的刘定之年少时家道中落,14岁赴苏州当学徒。因天资聪颖,小学徒不出十年就在苏州开了家“晋直斋”,24岁又来到上海创办“刘定之装池”。在民国,裱画行当颇受人尊重,但日子过得不甚富裕。刘定之雇了几个伙计,年底结账时常常发不出工钱,他只得把店里的材料送去当铺当掉。   刘定之渐渐誉满上海滩,可自己的儿子(张旭光的舅舅)个性调皮,对裱画毫无兴趣。思忖着这碗饭着实不易吃,刘定之的一身手艺没传授给儿子,而是选定女婿张耀选来承袭。   “我父亲干这一行是缘分,也有天分。”每每谈及父亲张耀选,张旭光的声调会稍稍扬高。张耀选父亲为姑苏城里的评弹艺人,他辞世后,张耀选一直跟随丈人刘定之生活。后搬至上海,张耀选进入电报局工作。日本人占领上海后,国民党轰炸虹桥机场,日本人要调他去机场。因为内心拒绝为日本人工作,且虹桥机场危机重重,索性辞职回家。在家闲来无事,他常去刘定之的柜上帮忙做着玩,一段时间后被老丈人瞧出了灵性和潜力,干脆留在自家铺里学装裱,从此承继了苏裱技艺。   心静,手巧――张旭光形容父亲。手工艺人少不得悟性,当岁月轮回流到相似的节点,换由张旭光子承父业,基因起了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颇感困难的脱纸工序,张旭光却上手极快,拿捏自如,一如外祖父与父亲当年。   上两代传承到张旭光手中的,有精湛的手艺,还有匠人的风骨。张旭光对刘定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口头遗嘱:自己生前收藏的全部书画加信章,共五百多件,通通捐给上海博物馆。直到今日,张旭光还是赞成外祖父的做法,“若留在家里,这些东西也不知会怎么样了。”   经手珍宝而不起歪心,走正道,这是传家的职业操守。张旭光还记得,父亲曾接手过一件黄胄的画,揭裱时揭出了两层,旁边同事开玩笑说,修一修再加个图章,这多揭出的一层又能当作一幅完整作品了。张耀选说,这一幅决不能留下,要么还给本主,要不然就立即毁掉。私自留着是对本主的不尊重。   朱墙宫深   “故宫平台好,能接触到许多文物。一辈子都干新活没有多大出息。”张旭光对工作单位满意。对传统裱画师而言,他们是逆向的旅行者,似乎越往时光源头回溯,才越能感到价值的存在。   1953年,故宫博物院筹建古书画修复室。刘定之在上海滩名头实在太大,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特意请他进京。工资都谈好了,每月高达300块钱。北上两趟,刘定之无法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加上年事已高,因此拒绝了故宫的邀请。张耀选主动提出进宫,又从上海找到几个苏裱匠人,故宫的裱画室就此正式成立起来。张耀选担任第一任组长。   父亲那一代修复过的好东西包括《清明上河图》、《五牛图》、马王堆的帛画……待到张旭光他们进故宫时,一级文物大多不需要修了。   张旭光有几样得意之作,2005年接手的《明代正统皇帝圣旨》便是其中之一。甘肃省张掖市博物馆的这张明代圣旨为蜡笺纸――清朝中后期之后这种材质和工艺都渐渐失传了。90年代,张旭光曾去外地调查过蜡笺纸的工艺,寻觅甚久,总算寻访到一个见过的老人,对方告诉他,当初做学徒时,师父一到关键步骤就把徒弟支走,所以他没能看到制作过程。   循着蛛丝马迹,张旭光尝试仿制过一些蜡笺纸。他做成了双面蜡笺纸,虽和市面上的截然不同,但效果不错,纸有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