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条成长曲线
班 級:四技財金三甲 學 號姓 名:劉 珈 吟 指導老師:陳 可 杰 前言 35年前,郭台銘創立鴻海,資本額新台幣10萬元。當時鴻海一年營業額還不到100萬台幣,只有15位員工。28年後,鴻海的資本額已成長到180億,市值直逼7千億。 從最早期生產黑白電視機用的旋鈕,到如今成為連結器世界級龍頭大廠,鴻海精密營業額突破千億,企業集團的員工數更超過5萬人。 然而這位從基層「黑手」起家的新貴,成功的途徑卻是不比一般人來得輕鬆! 郭台銘事業發展史 1974年,郭台銘以母親標會的十萬元新台幣與十名員工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從黑白電視機旋鈕製造起家。 1981年,鴻海成功開發連接器產品,轉型生產個人電腦「連接器」-connector。 1982年改名「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資本額1600萬,1985年成立美國分公司。 2000年鴻海市值突破新臺幣一千億元,之後郭台銘積極購併擴張版圖,不斷以每年突破千億的速度成長,2005年鴻海集團總市值已突破一兆。 2005年2月3日,郭台銘藉著旗下富士康在香港股市掛牌成功,併購整合多家手機工廠。 2008年4月1日郭台銘正式宣佈退至二線。 1. 從小工廠到企業帝國 郭台銘從1974年建立鴻海開始,從黑白電視機旋鈕做起,以郭台銘中國海專的學歷在業界並不突出,但肯定是黑手起家的典範人物。他一手建立的鴻海集團,絕對的強人領袖特質少人能及。當年沒有人相信一家做低階塑膠射出成形的黑手公司會有今天的成就,但郭台銘硬是挺著鐵漢精神,用鴻海傲人的成績讓人跌破眼鏡。 2. 成功創業家的特質 「創業有成」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從動機、執著(即毅力)到努力,一一不可缺,底下詳細說明,再從郭台銘身上來驗證,這些都是可以借鏡的。 3. 創業家三大精神的典範----郭台銘 對他來說,人生「沒有痛苦、只有吃苦」,光是這點,恐怕就沒幾個人做得到。 他認為,當一個人飢餓的時候,頭腦特別清楚,對他來說,永遠忘不了有一年新年要陪夫人回娘家,但他口袋裡只有二千元的深刻記憶。「而現階段臺灣太富足,使得企業家都喪失了這種精神。」 了解鴻海的第一步:電子代工業 個人電腦委外代工的兩種形式 電子代工公司 ( EMS ):提供電子製造服務,主要為客戶組裝而不負責設計。 設計代工 ( ODM ):可製造裝配,也可為客戶做設計 電子代工業特色 電子代工是指當電子品牌公司味了降低成本及免除設立生產線的營運風險,品牌製造及司後勤支援服務等委由電子代工公司處理,電子代工公司已接代工訂單為主,不負責設計也不開發自有品牌,主要包含下列三點: 1. 少量多樣 2. 大者恆大 3. 全球佈局 設計代工 VS. 電子代工 隨著資訊業跨入微利時代,電子代工公司和設計代工公司開始跨界搶訂單,隨著國際品牌委外設計比重增加,設計代工氣勢不斷高漲。相對的,不涉及設計強調規模經濟生產的電子代工公司則備受考驗。 鴻海贏的策略 四條成長曲線 第1條成長曲線:郭台銘對外宣示五年計劃:邁向全球連接器產業前20名,這也是鴻海第一次設立世界級的目標。 第2條成長曲線:郭台明要把鴻海晉升前幾大的理由:一個產業裡,做第一名才可以穩賺錢,第二名有點賺錢,第三名損益打平,第四名隨景氣浮沉,第五名之後,要不等著被收購,就是被淘汰出局。做企業,眼睛必須緊盯全球前兩大,要做就做世界級的領導公司。 第3條成長曲線:每一年營收都要成長1000億元以上。 第4條成長曲線:成為全球專業電子代工業的霸主。 鴻海策略三階段 1. 差異集中 2. 成本領導 3. 差異化─打自我品牌 內部成長 VS. 外部成長 一、2002年以前,自行建廠 郭台銘在比較鴻海跟其他全球電子代工公司時,特別強調,鴻海一開始就是有計畫的建廠,而不是歐美公司美式早餐式的作法,在全球到處併購。 二、2003年起,卯起勁來進行公司收購 網路經濟時代來臨,中小企業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將來的成長會越來越困難,希望跟中小企業資源互換,發揮「一加一大於五」的效益。鴻海積極評估許多投資案,打算對每家公司投資10%~20%股權,借重中小型電子業的設計能力,結合鴻海龐大的資金、製造和行銷資源一起打天下,創造雙贏的合作方式。 郭台銘期望的企業文化 郭台銘希望留給鴻海的是他定下的企業理念:「愛心、決心、信心」及工作精神「融合、責任、進步」,並做到「長期、發展、穩定、國際、科技」,而不是郭台銘三個字。 企業文化和公司資源一樣重要,是維繫鴻海的命脈,郭台銘強調,便是一種「和諧的企業文化」。 郭台銘首度對於企業文化所提出的「文化價值鏈」三部曲:「同心─群力─致力」,而達到這三部曲就是做到「融合、責任、進步」。 報告到此結束 感謝大家的聆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