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ppt
《中国现代文学》 1、责任教师:阿勒泰电大 李庆雯 2、联系方式:0906-2151131(办) 第9章 茅盾与《子夜》教学辅导 (一)了解 1.文学研究会与民众戏剧社 2. 《蚀》三部曲 3. .《林家铺子》与“农村三部曲” 4. .《子夜》与“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5.“皖南事变”与《腐蚀》 (二)掌握 新女性形象、资本家形象与破产农民形象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1927年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外两个中篇《动摇》和《追求》。1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最初的笔名就是“矛盾”二字(《蚀》原稿署名“矛盾”,发表前经编辑叶圣陶改为“茅盾”)。 《子夜》 《子夜》,原题《夕阳》,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第2、4两章曾以《火山上》和《骚动》为题在《文学月报》1卷1、2期上发表。《子夜》是把主人公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来塑造的。为突出吴荪甫的阶级特征,特意将他设计为“丝厂老板”。在当时,纺织业是中国最发达最有代表的民族工业。在吴荪甫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抗与斗争。 在作品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有着不同的阶级本质。吴荪甫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赵伯韬则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利用金融买办资本来控制民族工业,帮助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 在作品中,吴荪甫与工人和农民始终处于对立面,他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每失败一次,便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加重一层,一方面延长工时,削减工资,开除工人,一方面收买工贼,镇压工人运动,对工人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但吴荪甫又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作者采用多种手法突出了他冷静果断、刚毅坚韧的性格。 茅盾笔下的吴荪甫,不但是上海滩上气度非凡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中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大企业家”魄力和自信的佼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吴荪甫身上的集中表现并得到有机统一,是吴荪甫形象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夜》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而又在现实中迅速地失败,不得不把自己产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的过程,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说明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吴荪甫的悲剧,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悲剧。 《林家铺子》和《春蚕》也都是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 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 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子夜》在题材上,显现出“史诗性”的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又不单纯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来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将吴荪甫设计为“丝厂老板”的另一个考虑,就在于丝厂的生产原料都来源于农村。在结构上,有张有弛,舒展自如。 《子夜》的构思和“蛛网式”布局与题材的“史诗化”特色相呼应与协调,概括地表现了中国30年代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此外,在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多样性的描写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如吴荪甫从踌躇满志到强颜作欢再到垂头丧气的心理变化;吴夫人陈佩瑶不堪空房寂寞时,与雷鸣既想重温旧梦又不敢放纵发泄的苦闷心理等,都写得既生动准确又传神逼真,使一部原本很理性的作品变得十分引人入胜。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茅盾的文学主张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在新文学初期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