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 一个老知青的绿洲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兴 一个老知青的绿洲梦.doc

王兴 一个老知青的绿洲梦   他在商海中沉浮,也在沙海中沉浮……   他想改变自己当知青插队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遭遇变故后,他依然觉得自己当初做这件事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还在,“哪怕这两万亩甘草最终留给当地牧民,也没有背离我最开始的初衷。”   他把很多遗憾留在了库布齐沙漠……   尽管远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那两万多亩甘草已经成了王兴心头之痛,但他还是要年年回到库布齐沙漠,看看那些甘草还在不在,长势如何。   与往年清明节前后就回到内蒙古相比,今年王兴拟定的行程似乎有些晚了。   “准备六七月份间回去。”他习惯用“回去”这个词,从1969年他到内蒙古插队开始,这个词似乎就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中。   两万亩的甘草纠纷   最初,记者觉得寻找王兴应当不是件太难的事儿,可几天下来,却发现所有能指向他的联系方式都没有结果,公开显示的电话成了空号,他的塔拉青公司没有注册固定电话,中国知青网和天津知青网提供的电话,还是那个已经显示为空号的手机号码。   就在几乎想放弃时,记者在2013年天津知青论坛一个叫老知青的网友发的帖子里看到了一个天津的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打了过去。   后来王兴告诉记者:“你还是非常幸运,我已经很久不来公司,这房子已经腾空了。你打电话来时,恰好那天我最后来收拾整理一下剩余的东西。”他显然对陌生电话很警觉:“电话实在太多了,什么样儿的骗子电话都有,很多我都不接。”   听说本人是记者,王兴更加警惕,他说,“我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访了。”在记者再三要求下,他勉强表示接受采访,前提是要打电话到编辑部,核实记者的身份。   “我这一生啊,经历太多,也实在坎坷。我不后悔我做的事,而是后悔交错了人。”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王兴再次提到了发生在内蒙古的那件他不愿再提及的事情。   2012年,王兴与原来的合伙人之一的天津产权股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将他们在库布齐沙漠种植的两万亩已经能收割的甘草全部转让给了这个公司。可让他没料到的是,他和十多个老知青投入的资金,后来都没按股份转让协议的条款兑现。   接下来的四年里,王兴和老知青们按协议要求全部撤出了沙漠。“当地的牧民们也不让那家公司收割甘草,那两万亩甘草处于两不管状态。有些边缘地带的甘草让当地牧民偷挖了一部分,但大部分还长势良好。”这是让王兴颇能感到一点安慰的地方。   为什么是内蒙古?   “你们太年轻,可能没法体会我们这代知青人的感受。”在问及既然年轻时插队下乡受了那么多苦,为什么后来还选择回到内蒙古时,王兴觉得年纪是横跨在他与记者之间最大的鸿沟。   他举了一个例子。“199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做生意,已经能取得永久居留权,可我还是选择回国。”对于他这个举动,很多人没法理解。   “人上了年纪,都想回到自己最初最熟悉的生活中。”这或许是他现在非常热衷于管理天津知青网的原因。“年青时我们集体组织下乡到农村,一切都有集体指挥。我们现在经常聚集一起,就好像重新找到了组织一样,一起回忆青春,一起互相帮助。”   提起回到内蒙古种植甘草,王兴承认,一个原因想帮退休老知青获得点收益,“让他们的晚景能过得好点”;另一个的原因,则是为了插队时给了他很多帮助的乡亲。   “回过几次白海子,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依然没有丝毫改观,就想帮他们做点事。”王兴反复强调“感情”二字:“知青点最后剩我一个人时,房东老董的家就成了我的家。乡亲们纯朴、厚道,后来我再没有遇到像他们那样的人。”   1969年,王兴第一次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白海子公社白海子大队时,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这里一年四季西伯利亚狂风不断,有时风吹得人都站不住脚。冬天气温最低到零下30多度。“除了做饭时烧灶连带着把炕温一温,土坯房里再没有其他取暖设备,女同学若洗完头没等干就睡下,第二天早起准会把头发冻在炕上拔不起来。”   但在这个地方,王兴很快就被改造为一个能和当地小伙子比肩的劳动能手。耩地、除草、割莜麦、拔麦子、脱坯等农活,在他看来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儿一桩。   “那会儿,知青根本看不到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找所有能搜集到的书来看,做数学题解闷,看谁解得快,看谁方法好,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娱乐方法。”   多年后,王兴提起1973年大学恢复招生,依然刻骨铭心。他参加了那年高考,英语得了全旗第一。有两家外语学院觉得他发音准确,有英语基础,这得益于他的外公当过开滦矿务局的翻译。   可王兴没料到的是,随后不久,张铁生一张白卷,搅翻了全国大学招生的标准,文化考试成绩全都作废。加上家庭政审方面又不过硬,王兴进大学的路就这样被堵住了。   “你能体会来那种绝望不?”王兴反问记者。   这种绝望导致他对高考产生了幻灭感,以致于后来国家正式恢复大学招生,他也没有去报名。   如何改变命运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