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献综述页范例
文献综述页范例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姓 名 系 别 专 业 年 级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查
阅
的
主
要
文
献
〔1〕《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王观泉编《怀念萧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萧凤《萧红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美)葛浩文《萧红评传》,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丁言昭《萧红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王维国《“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与创作》,《河北学刊》,1994年第3期。
〔7〕陈素琰《萧红:早醒而忧郁的灵魂》,《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8〕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十月》,1982年第1期。
〔9〕高秀芹《一个被误解的“文学”主题——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谈起》,《吉首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转引自刘勇:《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0〕赵园《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1〕周筱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转引自刘勇:《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2〕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
〔13〕姜志军《论萧红小说的审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4〕王秀表《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4期。
〔15〕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文
献
综
述
萧红研究开启于其成名作《生死场》1935年12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时鲁迅先生为之作序。1949年之前的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评论,代表性成果是鲁迅的《萧红作〈生死场〉序》和茅盾的《呼兰河传·序》。鲁迅称《生死场》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茅盾则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两篇序言已成为萧红研究的经典性评语。1950――1970年代,萧红研究相对沉寂。1980年代――1990年代,萧红研究呈繁盛态势,一时形成“萧红热”,萧红研究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都呈现拓展、多元格局,萧红研究的学术深度前所未有,至今,萧红研究仍是热度不减。
198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生平及创作道路的综合研究
较早出现的萧红生平与创作综合研究的成果是萧凤的《萧红传》。19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以史料的丰富和对作品的细致分析见长。葛浩文以域外文化视野研究萧红,提出不少新颖见解,如《呼兰河传》的女权意义、行云流水般的文体。1990年代以后,又有丁言昭的《萧红传》出版,更多的则是研究萧红个人经历、心理经验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论文,如王维国《“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与创作》、陈素琰《萧红:早醒而忧郁的灵魂》等,这些论文相当深入地论析了萧红经历和情感心灵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创作的独特性。
萧红创作的社会思想价值和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研究
198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的重心是对其文本的研究。大量论文高度评价了萧红小说社会思想价值,如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高度评价了其启蒙性主题。高秀芹的《一个被误解的“文学“主题——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谈起》,认为《呼兰河传》挖掘民族劣根性,对传统进行批判与反思,达到思乡与启蒙交融的境界。
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研究是萧红文本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从小说文体(散文化与诗化)、叙事方式、语言艺术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对其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赵园的《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赵园认为萧红对“情调”、“情味”的追求,规定着其作品“无结构的结构”,使小说“戏剧性淡化”,“化解为散文”。赵园高度评价萧红的艺术个性,认为其艺术个性的完成,是萧红从弱者到强者的证明。周筱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认为,该作品有郁达夫的自叙传形式、废名的抒情诗笔调、沈从文的散文式结构,又有萧红自己的艺术敏感和细腻清新等特征。秦林芳的《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也是萧红文体研究极有见地的论文。姜志军《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王秀表《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等则侧重研究萧红创作的美学风格。
萧红创作的文化研究
从文化角度研究萧红,实际上自1980 年代已经开始,萧红创作的文化审视与批判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地关注。1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