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
中国救灾工作概论 第二章 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及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 2.研究灾害发生的成因,灾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探索如何减少灾害的侵袭。 灾害的成因——自然条件 灾害的成因——社会条件 灾害的成因——社会条件 人类活动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问题1: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 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 当代人与自然环境的主要问题 探索问题:你的家乡海拔多高? 作 业 * * * * 主讲人:崔鹏飞 水灾 旱灾 风灾 …….. 蝗虫 气侯变化 衡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 是以生物和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并占据地球表面以及附近这一具体空间的所有的物质实体。 地理位置、气候(降水、气温)、地貌(地形、土壤)及自然资源。 概念 包括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驯养繁殖部分动物方面,既可提供役用、交通等生产条件,又可提供肉、乳、蛋、皮毛等衣食生活资源。几乎是和农业历史同样悠久的畜牧业的兴起和发展,包括大量饲养动物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不断培育,具有一定的积极地生态建设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害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的砍伐、天然植被的破坏、坏野生动物的猎杀和圈养等。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核心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破坏森林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频繁发生的水灾和旱灾等。举例如:1998特大洪灾、沙尘暴、长江水变浑浊等。草原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6%~24%。由于近年来人口增长过猛,草原被过度垦殖和放牧,全球草原面积以减少45%~47%,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受到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自从地球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已经灭绝了难以计数的大量生物,现存在的约500万甚至1000万种生物是地球上少数的幸存者。自人类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来的近300年间,平均每4年就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灭绝。20世纪前半纪,每天约有1~3个物种消失,而现在的报道说每小时有1~3个物种灭绝;估计今后25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是人类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人类自古就重视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以及跨流域调水,将丰水区的地表水长距离引入缺水区,发展灌溉农业,从而直接或间接调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局部调节了水循环。但是随着工业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加重,海洋微生物大量繁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大量鱼类死亡,渔场遭到破坏。此外,海上石油开采及海洋石油运输,使海洋污染时有发生,每年流失的原油估计达650万吨,大量原油漂散于海面,污染海岸带,使大量贝类、鱼虾类死亡。 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各个圈层中,大气圈属最外层。厚厚的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因为有了大气圈,才使得万物生长。不少国家发现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对人类疾病形成间接影响。当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
文档评论(0)